讀《弟子規》有感作文

時間:2022-06-26

讀《弟子規》有感600字

“弟子規,聖人訓……”這富有韻味的詩句,又在耳邊迴響。這本書中的內容我也早已熟記於心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如:要有規矩,有禮貌,守信用,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詩句是:“父母教,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貴,須順承”這幾句話。這是書中“入則孝”的一部分,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等了好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就應該快點去做,不能拖延或推辭。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地聽,不能頂撞父母,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應當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這幾句詩通過四個不同場景,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必須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體諒父母,不能和父母頂嘴,不能讓父母傷心。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兒羞愧了。雖然這些詩句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我在生活中卻並不是這樣做的,平時爸爸媽媽呼喚我,我要么就等他們喊了好多聲後才不耐煩地答應,要么就假裝沒聽見不回應他們。他們若是要我做什麼事情,我一定會百般推辭,如果實在推辭不了,我就答應一聲然後遲遲不去做。當父母苦口婆心地開導我時,我總是嫌他們嘮叨,不耐煩地聽那滔滔不絕的嘮叨聲,可又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把他們的話當耳旁風。爸爸媽媽批評我時,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解,絕口不承認我做錯了什麼事情。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600字

《弟子規》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斥,讀了它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教敬還有不滿。

《弟子規》告訴了我們不僅要孝敬父母,還要尊重老師,如《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有的人甚至因為自己的爸爸媽媽催自己搞複習,從而覺得討厭,卻不知道父母是為了他們好,還有的人被老師批評或是責備了,很憎恨老師,上課開小差,卻不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啊!

《弟子規》中的“規”是規範的意思,還寫道做人要懂得誠實,感恩,《弟子規》還有一句“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的就是既然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凡事從口裡說出來的話,一定要以守信為基礎。

說到感恩,父母、朋友、老師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也是應該好好回報下了,在家裡,哪怕幫爸爸媽媽整理家務,在朋友身邊,遇到困難時,幫助他們一起解決,在學校的走廊上,如果碰到了老師就說聲:“老師好!”在課堂老師為我們在黑板上寫了那么多粉筆字,浪費了那么多的口水,說聲:“老師,您辛苦了。”這些都是感恩,讓我們一起去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親人,感恩傳授我們知識的人,感恩曾經與我們一起拼搏奮鬥的人,感恩那些曾批評我們的人吧!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不少深刻的道理,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的條件去做好每一件事,社會將會是快樂的社會,世界將會是和諧的世界。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800字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著熟悉的弟子規,你是否深受啟發?《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指示。為人要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要對自己的行為約章,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了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在我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行動方面的規範,所謂《弟子規》中的“規”字是規矩的意思。

“百善孝為先”,你知道“空巢老人”嗎?“空巢老人”通常是指子女離家後的老年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老年夫婦因此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成為“家庭空巢綜合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現象尤其引人關注。他們得了各種各樣的病,心靈受到了重大傷害,看到這些,你是否覺得心靈有一陣慚愧?或許你就是那個不管老人的親人。你要知道他們把你養育成人,現在你的成功都離不開他們,你們因工作原因、賺錢原因等而忽視了老人,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社會的空巢老人不斷增加,他們把你養大,受傷害的卻是他們。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及時改正現在犯下的錯誤,不管什麼原因,“孝”永遠排在第一位。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500字

《弟子規》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是學生必讀名著。至此,讀《弟子規》半個學期了,感受尤為深刻。

我感悟最深的是“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意思是: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於衣服的昂貴華麗,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著,也要依照家裡經濟狀況。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懂得“節儉”。我們學生崇尚的應該是節儉,而不是奢侈。我非常贊同學校的做法:每天都要穿整潔的校服。這樣可以減少學生之間對昂貴華麗衣著攀比。我們要注重衣服的整潔,而不是價值昂貴外表華麗。穿著校服,要注意衛生,保持校服乾淨,並且穿校服要是穿一套。我們同學之間可以攀比衣著,可比的是誰的衣服更整潔,更樸實。這樣,不僅使得學生們更有素質修養,更顯得校風嚴謹。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800字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小學生的生活。做為小學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說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臥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說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持。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說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500字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列舉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弟子規》全篇先是“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岀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我學習了《弟子規》,當我讀到了“入則孝”這個部分,就讓我深深地感動了。

“冬則溫,夏則凊”。說的就是“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這個小孩子因母親早逝,只能和父親相依為命,他雖然小,卻非常懂事,夏天天氣炎熱,每天晚上他都會給父親扇枕席,以便父親安歇,冬天天氣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褥焐熱。黃香小小的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800字

記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求我們必須熟背弟子規,當時的自己學習成績也很好,背書對於我來說是件小事。至今弟子規還能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裡面的真諦。最近給兩歲的兒子買了個點讀機,想著讓他從小薰陶一下我們的國學,然後我也就跟著一起跟讀了,現在的我才真正感受到裡面的精華。現在的我才體會到我們的國學是有多么的經典。為人父母的我現在才能更加透徹的理解裡面的好多東西。“首孝悌”百善孝為先,在沒有結婚特別是沒有小孩之前。自己真的有點幼稚和任性,對於父母的嘮叨覺得煩,覺得爸媽管得太多了,媽媽的話太多了,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發火。慢慢的自己成家了,並且有了小孩,才發現父母把我們養大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的第一年裡,愛人不在身邊,什麼事情都要自己面對,把自己所有的愛和耐心都給了孩子。也才明白了我爸媽當時把我們姐弟三帶大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僅如此,孩子成長的這兩年里爸媽給了我巨大的幫助,自己不僅要帶孩子還要上班,都是媽媽幫著我伴著我。孩子有什麼事情,媽媽都會說:沒事,有我尼,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班的。‘’每一次回家爸爸都要把家裡好吃的、我愛吃的統統帶給我。每一次車的後備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帶著他們的關心和愛啟程。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我操心。我怎么能不孝敬他們啊。

父親是位農民,一輩子都在為我們奔波。但是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能把弟子規的精華詮釋得那么好。“首孝悌,次謹信”,父親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尊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家裡的姐弟三人長大都特別的聽話,從來都不會因為爭搶什麼東西而打架,只會是吃在最後的一個人吃的最多,因為前面的孩子都會想著給後面的多留點,所以父親這輩子是成功的,雖然苦了累了一輩子,但是把我們都培養得很好。現在的自己工作第七個年頭了,和同事都相處得很融洽,因為要做一個誠信友善的人。別人也才會與你親近。這是做人的真諦!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350字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李毓秀的著作。李毓秀是山西絳州人,一生中只考過秀才,而他的職業是教師。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讀弟子規有感350字,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350字篇一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在博克圖上幼稚園時學的。當時只會背,卻不知道背的到底是什麼。

到海拉爾上了國小後,學校還讓背,老師也講,媽媽也說,漸漸的我有點懂了。以前,我對爸爸媽媽的批評總是學習大熊貓,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在明白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我有了很大轉變。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作業,把“7*8=56”,誤寫成“7*8=54”,媽媽發現後,狠狠地批評了我,說我做作業心不在焉,太馬虎了,並罰我再做十道數學題。看媽媽發那么大的火,我有點委屈,可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上面那句話的意思,該聽媽媽的話,按媽媽要求的去做。

於是我沒有像以前一樣,跟媽媽頂嘴,而是很快地完成了加罰的十道題。當我捧著題給媽媽看時,媽媽流著淚笑了。今後,我要像《弟子規》里說的那樣,聽長輩和老師的話,更加愛他們,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350字篇二

我讀過很多書,有《格林童話精選》、《藍飄帶》、《名人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弟子規》這本書了。當然,我並不是喜歡那些深刻的道理,而是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很喜歡讀古代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禮節和做法使我越看越想看。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1500字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0xx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讀弟子規有感1500字,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1500字篇一

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於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對弟子規的總述。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恭敬、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認識到這些聖賢人的教誨,就應該首先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為人子之道,好好的孝順我們的父母。對於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呆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進自己的努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每到過年時能按時回到家中與他們團圓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出則悌是聖賢教導我們,首先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團結,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對長輩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出門在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多團結朋友,多關心身邊的人。就像現在我們酒店一樣,大家聚在一起上班,這是一種緣分,大家都是出門在外,都不容易,我們要互相幫助,相互團結。大家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時作為下屬,我們對我們的上司、領導要尊敬,見面要主動讓行、打招呼,處處要謙虛禮讓,要恭敬禮貌,見到長輩要恭敬問候。這是我們能否在一個公司、集體站穩腳跟,有所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要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

查看全文

讀弟子規有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佳句,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閱讀!

讀弟子規有感篇一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裡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