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系統愛崗敬業徵文演講

1985年,我在縣教育局擔任會計時,接受過教育資金審計,算是初次認識審計。翌年,被調入縣審計局,至今沒有離開過審計部門。在審計崗位的二十多年中,親身感受了審計工作的苦與樂。回首往事,心中積蓄了諸多感概。光陰荏苒,審計歲月崢嶸。

剛到審計機關,我是一無所知,不知道如何開展審計。理論知識匱乏,實踐操作陌生,看到同事們忙出忙進,自己卻插不上手,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自卑感。當時有位老審計**同志和藹地說:“審計其實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的基層審計部門工作更辛苦,和誰都不能比,你還年輕,有的是奔頭,要好好地學習,勤鑽研,肯吃苦,把握機會,就能有進步喲!”聽了這位老先生的話後,我心中對審計更產生了一絲惶恐,一種敬畏,也感覺到那是審計前輩們對剛到審計部門工作的年輕人的一個告誡,一個激勵,一個期望!於是,牢記審計前輩們的教誨,懷著對審計的敬畏之情,便開始了我人生歷程中的審計之旅。

還清晰地記得,在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新舊制度交替之際,市面一度出現假髮票,經濟管理秩序比較混亂,審計作為經濟監督部門責任重大,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強,如何判斷被審計單位財務活動的是與非、真與偽,我很茫然。在取證時感到很吃力,總覺得腦子裡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審計概念體系,不能做到得心應手。每當面對疑難問題,面對無從下手的帳表及會計憑證時,同事們都會從審計思路,單位職能,業務性質上指導我,幫助我從最初的核實財務收支數據到檢查賬表的一致性,再到查處違反“收支兩條線”、挪用專項資金、違規處置國有資產,到違反預算法,政府採購法、招投標法等違紀違規違法問題。我在審計的道路上逐步成長,心中原有的不安和壓力也逐漸轉化為一種動力。每當完成一個審計項目時,便主動與同事們搞過的項目對照檢查,對比審計檔案的歸類排列,檢查審計程式的履行,查看審計證據的獲取,審計工作底稿記錄收集、審計法規的引用,進而分析和研究審計報告,認真總結審計工作中的經驗成績、缺點和不足,多方面積累審計經驗,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以適應各種複雜的挑戰和各個不同時期的審計工作新要求。

功夫不負有心人。依靠勤學苦鑽和審計實踐的歷練,終於從外行變為里手。憑藉工作細,能吃苦,肯鑽研,善動腦,贏得領導的信任。每次分配工作總是把難度大,時間緊,要求高的審計任務分配與我。為了能儘快完成審計任務,加班加點超負荷運轉習以為常。記得那時的審計工作全靠“一把算盤一支筆”,從編制審計方案到出具審計報告全靠筆寫,計算數據要將筆夾在無名指與掌心至虎口之間,再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撥動算盤。有時為了製作一個表格的數據,算盤噼里啪啦地響個不停。珠算基本功不紮實,運算則需要×到×遍,時常為合計一筆數據搞得汗流浹背。一次審計從寫審計小組報告到出具審計決定加上修改,有時要反覆謄寫×至×遍。尤其在涉及移民搬遷安置資金、民俗村建設資金使用情況審計,要順著資金流向一查到底,克服會計資料不全,村級賬務管理不規範等困難,核實資金來源,跟蹤到使用款項的鄉鎮、村委會、實施農戶,按年度分級逐項逐筆核實查證。農村會計基礎薄弱,財務管理混亂,農民自籌款沒有正規賬目記錄,僅憑村幹部印象記憶,遇到以工抵資,以物代資的複雜情況,按款項,分時段進行認真核實交款時間、數量、人名,以工抵資、以物代資的手續依據,分戶建賬,理清資金來源,發現疑點,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從巨觀著眼,以促進規範化管理為目標,澄清各類問題,核實查證各項數據,及時向上級審計機關和人民政府提交一份份數據翔實準確、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二十多年,共承擔完成審計項目×多個,查出違紀違規資金上億元,發現大案線索移送司法、紀檢、監察機關處理×件,審計決定落實率×%。勤政廉潔,恪盡職守。就這樣一座座像小山的會計賬本、資料被消化,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數字通過明查秋毫後顯得更加真實、合法,換來的是上級黨委政府對工作的肯定和廣大人民民眾的信任,作為審計人員的我,已感到十分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