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辯論技巧

再舉一例,在某商店裡,一位顧客氣勢洶洶找上門來,喋喋不休地說:“這雙鞋鞋跟太高了,樣式也不好……”商店營業員一聲不吭,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一直沒打斷他。等這位顧客不再說了,營業員才冷靜地說:“您的意見很直爽,我很欣賞您的個性。這樣吧,我到裡面去,再另行挑選一雙,好讓您稱心。”“如果您不滿意的話,我願再為您服務。”這位顧客的不滿情緒發泄完了,也覺得自己有些太過分了,又見營業員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問題,也很不好意思。結果他來了個180°的大轉彎,稱讚營業員給他新換的實際上並無太大差別的鞋,說:“嘿,這雙鞋好,就像是為我訂做的一樣。”營業員以慢對快,以冷對熱,讓顧客把怒氣宣洩出來,達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這一場糾紛。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在論辯中要正確使用“以慢制勝”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以慢待機 後發制人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在時機不成熟時倉促行事,往往達不到目的。論辯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必須的。“以慢制勝”法實際上是論辯中的緩兵之計,緩兵之計是延緩對方進兵的謀略。當論辯局勢不宜速戰速決,或時機尚不成熟時,應避免針尖對麥芒式的直接交鋒,而應拖延時間等待戰機的到來。一旦時機成熟,就可後發制人,戰勝論敵。如第一例中,邱吉爾在時機不成熟時,不急於成功,以慢待機。在討論首相人選的關鍵時刻,以沉默表示反對,最終贏得了勝利。

其二,以慢施謀 以弱克強

“以慢制勝”法適用於以劣勢對優勢、以弱小對強大的論辯局勢。它是弱小的一方為了戰勝貌似強大的一方而採取的一種謀略手段。“慢”中有計謀,緩動要巧妙。這裡的“慢”並非反應遲鈍,不擅言辭的同義語,而是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的雄辯家定計施謀的法寶之一。如第一例中,邱吉爾面對張伯倫的追問,裝聾作啞,拖延時間,實際上是假痴不癲的緩兵之計。在這一種韌性的相持中,張伯倫一方終於沉不住氣了,邱吉爾以慢施謀終於取得了勝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對熱

“慢”在論辯中還是一種很好的“制怒”之術。論辯中唇槍舌劍,自控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激動。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過分激動的人,宜用慢動作、慢語調來應付。以慢制怒,以冷對熱,才能使其“降溫減壓”。只有對方心平氣和了,你講的道理他才能順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營業員,就是以冷靜的態度、和緩的語氣,平息了對方的怒氣,化解了矛盾。

總之,論辯中的“快”與“慢”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兵貴神速,“快”當然好。可是,有時“慢”也有“慢”的妙處。“慢”可待機,“慢”可施謀,“慢” 可制怒。“慢”是一種韌性的戰術,“慢”是一場持久戰,“慢”是舌戰中的緩兵之計。緩動慢進花的時間雖長,繞的彎子雖大,然而在許多時候,它卻往往是取得勝利的捷徑 。

淺談辯論技巧(三)

一是組織者,也就是誰才是 “靈魂隊員”,“主攻手”其組織、應變能力如何?

二是整個隊伍有沒有相互彌補漏洞的默契,有沒有為靈魂隊員推波助瀾的感應能力?

三是準備了幾個方向的問題,這些問題能支撐多難的場面,能夠支持多長時間?

四是對於非常艱難的、苛刻的尖銳問題,本方研究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好的應對策略?

攻擊的技巧

(1)設定兩難。即設定兩難的問題,無論對方怎么回答都會落入設下的圈套。但要把握好辯題,不要偏離主題。

(2)主動引申。即將對方的某個事實、某句話加以擴大化的引申,為本方贏得主動,並使對方陷入被動之中。

(3)以矛攻盾。即將對方論點和論據間的矛盾,抓住對方隊員隊員與隊員之間的矛盾,並連續追擊迫使對方緊緊跟隨本方牽著對方打。

(4)簡問深涵。即問題很簡單,但涵義很深刻,與辯題密切相關。一定要以最精煉的語言問出最深刻的問題。使對方無法快速回答,在氣勢上壓倒對方。

(5)熟事新提。人往往對於身邊、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卻不經意,或非常熟悉卻只知道大概卻不明白它的詳細。一般對這類事情提問,也很容易讓對方陷入被動。

(6)多方追問。即從幾個方向、幾個側面、幾個層次上同時問一類問題。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類問題必須對準一個核心,即辯論的主要立場和觀點,以造成合圍的陣勢,使對方沒有招架的能力,更沒有回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