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辯論賽中常見的十四個邏輯問題

2、物質決定意識:經常被新生套用於類似“大學生應該堅持現實”或者“地震孤兒物質援助更重要”之類的辯題。然而,物質決定意識並不意味著物質比意識更重要。成吉思汗的爸爸媽媽決定了我的出生,但不一定就意味著成吉思汗的爸爸媽媽比他更重要。所以,a決定b不等於a更重要。同樣的,a是b的基礎也不等於a更重要。念國小是念大學的基礎,難道就說明念國小比念大學更重要嗎?通過物質決定意識,其實很難推出辯題的結論。

(蘭蒂斯回復)物質決定意識這裡的錯誤實際上分這樣兩種:1、a決定b反映了a與b的對應關係,好比說a是自變數,b是應變數,但這個關係是客觀的。而a和b誰更重要是一個主觀的價值判斷,討論的不是a和b的關係,而是a、b分別與人(或其他事物)的關係。因此討論的對象不同,所受的主客觀限制也不同。2、“物質”和“意識”分別是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抽象,因此這是兩個集合的對應,而不是兩個元素的對應。辯論中一方所討論的比如“金錢”、“硬體”等只是“物質”的個別元素。集合間的關係不能直接傳遞給元素。這就好比,“男人比女人力氣大”,是推不出“男人a比女人b力氣大”的。

3、內外因理論:這個是新生套用最廣泛也是最容易出錯的,新生往往將“內因”和“主觀能動性”相混淆。“內因”是指事物的本質屬性,比如石頭的內因決定了裡面蹦不出猴子,比如蘋果籽的內因決定了它種下去長出來的不會是桃子。所以人的內因是指人的本質屬性,包含了人的自然屬性(比如基因等)和社會屬性(比如其社會關係),所以“人的意志和精神”絕對不能用“人的內因”來概括,而只能用“主觀能動性”來概括。

4、價值決定價格理論: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然而,用這條理論來解釋當今經濟現象,如石油、糧食、經濟危機是明顯不合適的,因為這個理論適用前提是“商品—貨幣—商品”模型,而在金融期貨中,這一模型並不成立。

比直接指出更有效的反駁法:歸謬法

歸謬法是指先假設對方邏輯是正確的,然後舉出一個極端的例子,推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以此證明對方的錯誤。在辯論裡面,歸謬法是最有現場效果也是最能深入人心的,這需要辯手充足的準備、知識的積累和敏銳的反應。但與上面的反駁方法不同,歸謬法必須針對具體辯題和具體情況進行,沒有通用規律,下面舉3個例子,都採用了歸謬法。

辯題:“真理越辯越明/不明”(針對狡辯是不是辯,雙方均採用了歸謬法)

正方:對方把狡辯都叫辯,那么請問,海馬難道也是馬,蝸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痘嗎?

反方:對方說狡辯不算是辯,但是請問對方辯友,複製羊不是羊嗎?試管嬰兒不是嬰兒嗎?

辯題:大學生兼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針對飯碗問題,正方回答採用了歸謬法)

反方:大學生兼職會搶掉全職員工的飯碗。

正方:如果按照對方這個邏輯推斷下去,那么我們大學四年畢業後最好不要找工作,因為這樣就不會影響任何人的飯碗,這成立嗎?

辯題:金錢是/不是萬惡之源(針對“萬”是不是“全”,雙方均採用了歸謬法)

正方:對方辯友說“萬”是指“全”的意思。我們說一個人經歷了千辛萬苦,是不是說他要經歷一切的苦呢?那這個人肯定不是男人,因為男人再苦也沒有受過女人生孩子的苦;不過他也肯定不是女人,因為女人再苦,也沒有受過男人怕老婆的苦。萬是一切嗎?

反方:今天對方說,今天“萬”不叫作“全”。那我想問對方辯友,今天我說“你萬萬不可同意我的立場”,是不是說,你大部分時候不同意,偶爾可以同意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