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親情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審老師、同志們:

大家好!我叫xxx,來自xxx。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感恩親情”。

眾所周知,“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倫理思想最具特色的部分。

大家請看這個“孝”字,(出示道具)“孝”是一個會意字,它展現出了這樣一幅圖景:一個遲暮的老人緊緊依靠著他的孩子,血肉相連,無法分割。其基本含義是子女要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它是家庭美德的具體體現,是一個家庭和諧的根本,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集合成一體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一個整體。

從小時候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羊有跪乳情”、“烏有反哺義”的故事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動物尚能如此,何況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呢?

為了使孝道深入人心,我國古代從啟蒙教育開始,就把孝道作為正規教育的主要內容,而且還把民間傳說,諸如“王祥臥冰”等二十四孝的故事,編成通俗畫冊廣為宣傳。國家還從制度上規定,凡父母辭世,不論多大的朝廷命官,都要回家守孝三年,否則,不得繼續入仕。還有不少傳統戲對不孝順父母的人和事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如《清風亭》、《孝廉弒母》,就是鞭笞那些做了官而不認父母的人和事,警示那些人虧待父母天理不容,必遭橫禍,天打雷劈。

“孝”是人類內心中。它來自於先天、來自於血緣、來自於真和善的本心。“孝”的意思,是尊敬並奉養以父母為代表的長輩。父母是賜予我們生命的人,他們給我們家、給我們愛、給我們所有他們能給的一切。

正如著名女作家畢淑敏所說的:“對於我們的父母,我們是永遠不可重複的孤本”。她還說:“假如我們不存在了,他們就空留一份慈愛,在風中蜘蛛般飄蕩。假如我們生了病,她們的心就會皺縮成石頭,無數次的向上蒼祈禱我們的康復,甚至願災痛以十倍的烈度降臨於他們自身,以換來我們的平安。”

是呀,朋友們,當你是嬰兒的時候,父母餵養你並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你只有整晚的啼哭;當你到了幼兒的時候,父母給你買下水彩筆,而作為報答,你卻是塗滿了牆壁與飯桌;當你慢慢長大成了一名學生的時候,父母付給了你一個月的野營費,而你是連一個電話都沒有時間去打;再當你到了17歲的時候,父母回家想擁抱你一下,而你卻把門插了起來;當你30歲的時候……,當你50歲的時候……,終有一天,父母去世了。你突然想起了以前還有好多能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這些從來沒做過的事情,一定會像一把榔頭,一次又一次地痛打著你的心。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感恩親情,珍惜你的父母吧,別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發生。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哪怕是一桌家常菜,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是一個問候的電話……。在父母面前,在“孝”的天平上,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和一雙潔淨的舊鞋,數以萬計的金錢和一枚含著體溫的硬幣,它們是等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