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節的演講稿

說實在話,對於我來說,有時候想想真正的潛心讀書起步不是太早,參加工作後的讀書先緣於自己的學歷不足,為自己的工作添加籌碼,苦讀數年,獲得大專、本科學歷。真正的讀書可能應了“教然後知困”,真正明白了“以己昏昏,又豈能使人昭昭?”的深刻內涵和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後。不讀書就要落伍,不讀書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不再危言聳聽。我知道,自己該自覺讀書,補充給養了。

買書、淘書、讀書現在已是我生活中的樂趣,自加入青年教師讀書會,成為市新華書店的會員,這些年,在這裡我買了不少書。每次“淘寶”歸來,猶如將一個個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帶回家,與之相依相伴。以書為友,視書為知己,不僅陶冶了情操,淨化了靈魂,提升了學養,也喚醒了自己內心世界真善美的良知。讀書會讓人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以旁觀者的目光審視自己的忙碌與沉迷,對日常生活中的焦慮、煩惱、悲愁、紛爭,也就不再那么認真了,心裡多了一份充實與寧靜。“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說的正是這一樸實的道理。

我不敢說我有多少藏書,但工作至今,收藏的各類教育教學雜誌網倒是琳琅滿目,達五六百冊之眾。我雖沒達到法國作家福樓拜說的“閱讀是為了活著”的境界,但我常照魯迅先生的“隨便翻翻”去做。每天早上,我都會靜候郵遞員的到來,報刊等雜誌到手,不管它什麼學科,總要隨手翻閱,或者讀讀幾頁內容。現在雖說上網查閱十分方便,但對於家藏雜誌的翻閱,我樂此不疲。家裡常似雜誌展銷,桌凳地板上舉目皆是,常為“沙裡淘金”而欣喜若狂,也會為“忙而無獲”而倍感失望。也正是這些年有意無意的翻閱,讓我找到了些許讀書的感覺。

讀書讓我走近了名師,了解了名師。讓我在仰慕名師和特級教師們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駕輕就熟的即時生成時,看到名師們沉潛的閱讀,深厚的積澱。王崧舟在他的報告《劍氣合一:在語文家園安身立命》中說,他的教育人生的第二個5年是自己“孤獨沉潛”的階段:沉浸在閱讀中,讀理論,讀哲學,讀宗教,讀美學。5年的“狂讀”、“狂思”給了他厚重的理論底氣。特級教師竇桂梅在《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中介紹,在她5年“代課”生涯結束後,幾年內她閱讀量達300多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試想,沒有閱讀的支撐,哪有“詩意課堂”和“主題教學”的輝煌。我想,我們應該學習名師的不僅是那一個個鮮活的課例,更要學習名師那熱愛讀書的精神。

我已錯過職業生涯的第二個5年,但不能錯過第二個。爭取時間,讓自己能夠靜心閱讀,成了我的願望。推掉一切能夠推卻的應酬,不為不懂“種菜”而覺落伍,更不為連續劇去兒女情長。日常里,同事們不再覺得我背包沉重,因為習以為常;休息日,門衛也不再詢問我來校忙什麼,因為他已習慣;放學後,關鎖樓道的老師不再大喊“樓上有人嗎?”,而是自留一道卷門。每每坐到桌前,手捧經典,凝心閱讀,漸漸潛入那美好的文字或是深邃的思想中去,就開始啟動每一個細胞的快感。此刻,我便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心裡充溢著濃濃的喜悅和滿足。一書在手,萬事皆忘,自己也因讀書而具有那么一點晶瑩剔透的靈性、融會貫通的悟性。聽課、評課不再空泛說事,教後感悟也在不斷升華,寫作不再為了那點微不足道的稿費。讀自己所需,寫自己所悟,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讀書人不寂寞”,中心國中丁大勇校長在饋贈給我的一本書的扉頁贈字勉勵我說。我不敢自詡是“讀書人”,因為我還沒達到真正的那份境界,但我在追尋:在艱難困頓時,我從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疲憊鬆懈時,我從書中吸收生命的韌勁和毅力;在迷茫失落時,我從經典中尋求精神的皈依、心魂的歸化。近年來,先後閱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季羨林的《行走天下》、《李吉林文集》、《於漪語文教育論集》等等,一路前行有大師的專著文章相伴,這一切並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