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典型發言稿

1、在黨員中開展“三聯三帶”活動,帶領民眾共同致富。

我村共有黨員46名,為了使我村的結構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在村支部的精心組織下,黨員積極開展“富裕黨員聯繫貧困黨員、幹部聯繫民眾、黨員聯繫民眾,帶領經濟發展、帶領文明建設、帶領優質服務”的“三聯三帶”活動,有32名黨員共聯繫了148戶民眾,並幫助他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幾年來,被聯繫戶全部脫貧致富。我以身作責,率先聯繫了養魚戶10戶,辦點示範40畝,由於我有一定的技術和銷售網路,我的示範點當年共盈利10多萬元,這樣的結果對村民來說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民眾養魚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我村由原來的100餘畝養畝池塘增至近千畝,人均收入由原來的1480元猛增至4786元。村民富了,村里各項基礎設施搞起來也就容易多了,近幾年來,我村新修了3萬米的標準化水渠和一條長達2500 米的環村路。

2、帶頭幫助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在任支書期間,我對一些有養殖技術卻沒有資金的農戶給予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不但為他們從縣聯社聯繫了近百萬元的貸款,還先後拿出10多萬元為他們解決資金問題。村里舒令文,當時養豬失敗,家裡欠貸款近3萬元,我看他有一定的養殖經驗,人又肯乾,就一次借款給他近萬元修建魚池10畝,並經常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在他的精心經營下,他的魚塘XX年一年就盈利近3萬元,到XX年,他不但還清了貸款,還存款近3萬元。還有新塘組的舒增軍,開始對養魚認識不夠,對養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顧慮,為了消除他的疑慮,我除了三番五次地教給他養魚方面的知識,還貸款5000元給他開發8畝水田養魚,結果只XX年一年他就盈利了2萬元。嘗到甜頭的他從此對養魚著了迷,不僅對自家的稻田進行改制,還租賃別家的稻田進行改制養魚。如今,他家已有18畝魚塘,年收入近5萬元,一舉擺脫了原來的貧困面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發株木養魚區時,當時民眾有顧慮,認為養魚是搞形式,怕養魚不如種田,所以阻力很大。為了提高村民的認識,我個人拿出15萬元將民眾的田租賃並開發成高標準的池塘進行養魚,並連續三年取得了成功,事實勝於雄辯,周圍民眾親眼看到了養魚的前途,XX年冬天,有8戶農戶主動上門,要我將株木開發區近30畝魚池分給他們養魚,我毫不猶豫地以最低價格讓給了他們,通過一年的養殖,8戶農戶的家庭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而我卻因此損失近5萬元。

四、不驕不餒創輝煌

養魚成功了,村民們各自的腰包都鼓起來了,但是村級經濟卻還在原地踏步。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和村幹部一道絞盡腦汁壯大集體經濟。

1、引進外資新辦集體廠場,盤活原有廠場。先後於XX年興辦了村成魚場,利用農科隊水田開發魚池30畝,年承包費為1.5萬元。

2、將原來的魚苗繁殖廠魚種整合,形成村規模企業,由原來集體收入XX元猛增至16800元,

3、開發承包閒置的龍眼井水庫,每年為村級經濟增加了3000元的承包費。

4、充分利用村里優勢,鼓勵民眾資金轉移,集資合股辦廠。僅今年一年村民共投資近百萬,在原磚廠、石塊廠、窯地等荒蕪地辦磚廠三個,村收入管理費5000餘元,使荒蕪多年的土地變為黃金地。

五、與時俱進謀發展

創業難,守業更難。我村的養魚戶富了,但要長期保持這種狀況,就必須時刻密切關注漁業市場的變化和發展。為了使我村的漁業生產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我的倡議下,**村實行了“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村養漁協會,為協會會員實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除了養魚戶的後顧之憂,產品暢銷周邊縣市和懷化市、貴州省等地,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