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研討會上的講話

施老師叫我介紹經驗,哪裡有什麼經驗,全是從一次次的課改實踐中總結出的教訓。不吹牛皮,這些教訓全來自於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它是我校一年多來實施“學程導航”教學範式的見證。

為什麼要實施“學程導航”教學模式?那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因為我們的師資隊伍薄弱。自從XX年併入東洲國小以來,除了三個校長有所變化之外,沒有一個教師進出。招生範圍還是原來開發區國小的範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差,也得不到家長的支持。老實講,老牌的直屬國小,學生如果考一百分,其中五十分要算在家長的頭上。而我校學生,要考一百分,就要付出一百分的努力。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就決定實施“學程導航”教學範式。可是,老師們講,我們按原來的教學模式運作,不是挺好的嗎,為什麼要另起爐灶,另闢蹊徑?我們說,你們還不知道“學程導航”小組合作學習有多少好處。

於是,我們就帶全校教師都到山東杜郎口中學去參觀。在座的老師大部分都沒去過。但如果你去一次,一定會受到震憾,一定會大開眼界。那裡的孩子比我們這裡的還要黑,還要土,但是,他們對學習的專注比得道高僧都要強,表現出的自信遠遠地超過我今天的狀態。大家雄心勃勃地回來了,立即就投入到了“學程導航”實踐研究中去。

做這個研究相當勞累。我們共進行了三輪研究。第一輪是嘗試課,第二輪是過關課,第三輪是展示課。每天“學程導航”推進組成員至少要聽兩節課,中午要進行聽課反饋,下午要撰寫聽課反思。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一坐到椅子上就想睡覺。有個老師說:我來了只有半年,頭髮都白了,你要賠我。我說:我到這所學校來了四年,頭髮差不多都掉光了,誰賠我?哈哈。

當然,既然有了一年多的實踐,我們對“學程導航”教學範式的核心內容——小組合作學習還是有點認識上的積累的。施老師只給我十分鐘,我只能簡潔地介紹一下當時我們的所行所思。

第一,學習小組如何組成?

起初我們大部分班級都按“就近安排”的原則分組,將座位排成“口字形”。但家長看到我就反映:仇校長,我女兒上課脖子都轉酸了。哈哈,改革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健康為代價吧。於是,就改成了t字形,4到6人一組。這樣排座位還是有許多優勢的,比如利於討論,利於合作,利於觀察對方,利於動手實踐等等。

每個小組的組合,我們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合。就是把學生按學業成績、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分成三類。組內“好中差”搭配,組與組之間實力均衡。這樣,小組內就有了互動和幫扶的能力和可能。

是不是一定要排成這樣的座位?老師們很糾結。我們想,因為認定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先進的,就要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改革。我們先從改變形式入手。通過改革形式來改革內容。這就叫強勢推進。

第二,小組長如何培訓?

沒有小組長,小組學習是一盤散沙。剛才上課時,黃老師說,小組長權力很大。是的,真的很大。他有什麼權力呢?他有權力分配任務,他有權力組織大家學習,他有權力叫某某同學說出心中的疑問,他有權力確定展示反饋的方式,他有權力最後總結陳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