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

第三,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的關係。實現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規模是基礎,質量是關鍵。今後10年,要繼續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重點放在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繼續教育等普及率還不高的薄弱環節上。各級各類教育都要更加注重提高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要牢固樹立以質量為核心的發展觀,防止單純追求規模、搞外延擴張而忽視教育質量的傾向。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健全質量標準,完善評價體系,使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鼓勵更多的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探索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途徑,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教師素質決定著教育質量,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教師素質與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

第四,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關係。教育興國、教育立國、教育強國是國家意志,政府必須承擔主要職責,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單純依靠政府資源難以滿足民眾日益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這就要求在強化政府責任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共同支持教育發展。一方面,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確政府的職責範圍與重點領域,將政府資源主要用於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另一方面,要放寬準入、完善政策、規範管理,更多地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多元主體辦學,多種形式發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第五,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的關係。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和校際發展差距較大,解決教育問題的基礎與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既要對教育改革發展進行全局謀劃、整體推進,也必須注重因時因地制宜,分區規劃,分步實施,不搞一刀切。首先必須確保全國一盤棋,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戰略目標,落實教育方針政策和基本標準,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從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實際出發,探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有效途徑和具體辦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對各級各類學校要分類指導,合理定位,找準問題,突出重點。整體部署要體現一致性和協調性,分類指導要體現特色、激發活力,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都發揮出來。

第六,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係。教育事業關係長遠、涉及全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特徵,更加凸顯出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的緊迫性。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要求把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必須只爭朝夕,奮發有為,全力以赴去實現《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還不富裕,不能超越現實條件和承受能力,定過高指標,提過高要求。要統籌考慮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既確定鼓舞人心的發展目標,盡最大可能滿足民眾合理期望;又實事求是,選擇好可行路徑和務實措施。在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脫離實際、急於求成,防止留下後遺症,確保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七,立足國情與面向世界的關係。辦好中國的教育關鍵靠我們自己,要從我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中吸取營養,從基層生動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從人民民眾的需求中找準努力方向。同時,我們也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多樣文明相互交融的新趨勢,瞄準世界教育改革發展前沿,以更加寬廣的胸懷和視野,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收借鑑各國教育思想精華和辦學經驗,以開放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隨著教育對外開放的擴大,一些先進理念和新鮮經驗被介紹到國內,我們要堅持立足國情、為我所用,促進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和世界先進教育理念與我國當代教育改革發展實踐更好地結合,立足國情而不自我封閉,開放包容而不盲目崇拜,提高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和國際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