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財政所發言稿

一、 保穩定,促發展

(一)以保證工資發放為重點,維護穩定大局。

由於分稅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de]影響,鄉鎮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保證工資發放,保證事業發展,XX年,該所根據上級安排,積極實行“工資基金專戶管理”和“零戶統管”工作,取消了鎮直單位[de]銀行帳戶,實行收入統管、工資統發、支出統辦、帳務分記、所有權不變[de]管理方式,根據縣鄉兩級財政體制[de]要求,收入留成部分首先進入工資基金專戶,工資基金專戶不足時從預算外資金專戶調撥資金確保工資發放,按照“四先四後”即先工資後運轉、先教師後幹部、先離退休幹部後在職幹部、先發放當年工資後補欠發工資[de]原則管理工資基金專戶,嚴格控制鎮直單位[de]支出規模,杜絕了鎮直單位不合理開支,確保了幹部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de]大局。

(二)大膽實踐,銳意改革,積極拓寬理財[de]新路子。

自1984年建所以來,該所年年都能圓滿完成上級領導和本級政府安排[de]各項收支任務。在全力以赴抓任務時,該所不是就任務而抓任務,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摸索財政、財務管理[de]新路子、尋找新方法、大膽改革、開拓創新、始終走在全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de]最前沿。早在1997年,該所就率先在全縣進行預算外資金管理改革[de]試點工作,對鎮直單位[de]預算外資金實行“收入上繳、支出劃撥、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全程監督、跟蹤問效”[de]管理辦法,合理核定鎮直單位[de]資金支出額度,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節約資金興辦公益事業。由於該所嚴抓重管、當年鎮直單位節約預算外資金55萬餘元,經鎮黨委、政府統籌安排、住鎮居民又集資10萬餘元,修建了半塔中心街水泥“十字”路約6公里,裝上了路燈,興建了一座村國小教學樓,維修了36間國小危房。該鎮1998年被中共滁州市委評為98年副縣級建制鎮文明創建工作第一名。由於街道環境[de]改善,吸引了外地客商進鎮辦實業,取得了良好[de]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縣政府和縣財政局在全縣推廣了該所預算外資金管理[de]先進經驗。

(三)加強支出管理,努力節約支出保發展。

在抓預算外資金管理[de]同時,該所還積極探導機關公用經費使用管理[de]新路子,爭取鎮領導[de]支持,出台了差旅費包乾使用制度、辦公費定額使用制度、招待費管理制度,從小事抓起,從點滴抓起,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取得了明顯成效,三項制度[de]實施每年可節約資金2.5萬餘元,緩解了鎮政府日常開支[de]壓力,受到上級政府和財政部門[de]好評。

二、 抓征管,創新招

(一)改革農業特產稅征管辦法,積極探索農業特產稅零星稅源徵收[de]新路子。

1999年,根據農業特產稅稅額孝稅源零星分散、徵收涉及面廣[de]特點,該所對農業特產稅征管方法進行了大膽改革,春秋兩季組織人員實地丈量農業特產品[de]面積、測算產量、預計銷售額、建立田頭檔案、登記管理台帳、實行源頭管理,銷售時據實徵收,抓住了農業特產稅[de]最佳徵收時間,堵塞了跑、冒、滴、漏現象,當年入庫農業特產稅5 .3萬元,一改農業特產稅徵收難[de]被動局面,取得了成功[de]經驗,全縣各基層財政所紛紛學習半塔經驗,推動了全縣農業特產稅征管工作[de]全面開展,受到了縣財政局[de]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