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班級工作大會交流稿

用你的愛激勵學生進步

——對後進生轉化工作的幾點感受

也許“重點”班這段歷史沒有幾人能記得了,真正的成為了歷史。然而那段當“重點”班班主任經歷卻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培養了我的教育耐心、愛心、誠心。這些年來春節這班孩子們總是相約來到我家來看我;在街上相隔數十米他們也會逛奔而至,握上我的手問候一番。也許這就是作為一名教師成功和喜悅之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在學生時代屬於“與眾不同”者,在對他們的教育問題上,教師以愛心、耐心、誠心相等,以濃濃的師愛激勵他們成長,老師的這份愛心永遠藏於他們心中,他們感謝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教育。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後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取得好的收效。

一個班級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差生,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成員——班主任,千萬不能因為差生學習不好或表現不好而放棄對他們的培養與轉化,這些後進生真的無藥可救嗎?或許班主任的冷眼相看,是把他們推向更為錯誤方向的助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效應告訴我們:對後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教育者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其實後進生很並非受自身智力因素的影響,而是由於環境因素的變異,步入了特殊生的行列。這類學生大致有幾種,我們來看看他的成因:

⑴逆反心理型

這種類型的學生往往從小就受到家庭專斷式的教育。學生從小得不到家長的呵護,稍有錯誤就受到家長的訓斥打罵,久而久之,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說,他越煩;你越打,他越硬,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交流,不能溝通。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若沒有足夠的關心,就可能使他產生牴觸心理,以致仇視父母,與老師作對,甚至在同學身上尋找報復。

⑵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於家庭破裂或是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養成了他們自由散漫的個性。這類學生缺乏紀律觀念,遲到、早退的事時有發生,自己感興趣的課就聽聽,不感興趣的課就不聽或乾脆一走了之。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可能厭惡自己的家庭,因此到處遊蕩,行為散漫。

⑶孤僻冷漠型

這類學生由於受到離異父母的冷落,或從小受到外界過多的批評,因此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自卑感強,漸漸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不善交流,喜歡獨處,自我欣賞,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自我中心,對集體和他人的事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班集體的任何活動都不想參與,集體榮譽也似乎與他不相干。

⑷意志薄弱型

這類型的學生往往由於父母對孩子過分不放心,什麼事都包辦代替。由於受到的外控過多,孩子的身心得不到應有的鍛鍊,因此自制力差,做事也沒有自覺的行動目標,遇到困難不是軟弱退縮,就是隨波逐流,而不是自己想辦法去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