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培訓講稿

一、公務員創新能力的結構體系

公務員的創新能力,通常指的是公務員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性勞動的本領。其常態體現為智力、知識和技能兩種形式。智力是第一層次,是創新能力產生的前提條件;知識和技能是第二層次,是公務員創新能力形成的實踐基礎。創新能力是智力的高級體現,是知識和技能運用的結果。觀察能力是創新能力發揮的基礎,發散性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複合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是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輔助因素。公務員的創新能力結構就像是一個網路化系統,這個系統的功能一旦被激活,它將釋放出無比強大的能量,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和發揮。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健康的個性和獨立性:

個性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特徵的總和。由於生理素質和生活經歷的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徵。獨立性是指主體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動時能夠自由做出決定,不受他人的干擾和支配。創新與個性和獨立性密切相關,因為創新雖然是社會和認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最初的創新總是由個別人做出的,需要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如果個人受制於他人,沒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不能獨立思考和“標新立異”,只能按照常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思考和行動,就不可能有創新。

當然,個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別人唱反調,獨立性也不是指處於與世隔絕的孤立封閉狀態。如果公務員將自己孤立於民眾之外,不接觸社會,不參加實踐,不了解世界的發展變化,關起門來搞創新,必然是閉門造車,即使有所謂“創新”,也難以合乎實際和推動實踐發展。保持個性和獨立性與走民眾路線是不矛盾的。公務員只有堅定地相信民眾,依靠民眾,在獨立思考中汲取民眾的智慧和經驗,才能不斷創新。

二是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強的學習能力:

知識與創新密切相關,不存在離開知識的創新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一個人沒有某方面的知識,就不可能有這方面的能力。創新是建立在既有認識成果(知識)基礎上的創新。豐富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是創新的材料、基礎和背景。知識越多,經驗(經驗廣義上也是知識)越豐富,產生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識,就不可能有創新。

公務員尤其要注重理論素養和業務知識的積累。理論素養就是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的水平,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以及工作實踐中所需要的業務理論水平。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沒有科學的方法作保證,就談不上創新。

在知識經濟社會,人類的知識朝著兩個方向運行,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積累和增長,另一方面又在急劇地更新和老化。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在四年大學裡所學到的知識可以受用終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會過時和老化。知識經濟時代則不然,如果以現在公認的知識半衰期六年計算,一個大學生畢業時,其四年所學知識可能有30%已經老化。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如果不再學習,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知識陳舊、孤陋寡聞和無知無用的人,更談不上什麼創新。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終生學習型社會。公務員只有站在時代前列,培養出較強的學習能力,善於學習和不斷學習,掌握所需要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不斷進行觀念創新和實踐創新,否則,就會被不斷變化的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