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長工作會議講話稿

三、下半年主要農業工作

20xx年的有效工作時間不足半年,要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今年各級農業部門必須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農業廳的工作要求,突出工作重點,落實關鍵措施,改變工作作風,抓緊抓好抓出實效,力爭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主要抓好五項工作:

(一)加大產業基地建設力度。按照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現場會議要求,我們要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1、進一步明確重點。一抓核心示範區建設。要明確基地建設要求,科學規劃、連片建設,集中精力抓好萬畝核心示範區建設;二抓良種推廣套用。通過引進新品種,確保優質、高產種苗供應,提高良種覆蓋率;三抓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建設田網、水網、路網、電網配套的高標準農田,發展設施農業和循環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推廣套用適用新型農機具,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四抓標準化生產。強力推進基地標準化,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五抓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作用,積極推行產地采後商品化處理,大力打造農業知名品牌。

2、進一步強化標準園創建。農業部把大規模開展糧棉油糧高產創建和大規模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確定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了專項資金支持創建活動,明確要求標準園創建要“責任落實到園、標準普及到園、統一服務到園、管理制度到園、標牌樹立到園、宣傳引導到園、資金整合到園”。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縣都要建好1-2個標準園,促進產業基地單產、質量、效益的大幅提高。

3、進一步整合農業投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需要整合中央和省、市有關項目,需要地方財政加大投入。要按照項目資金渠道、性質、用途不變的原則,將涉農項目打捆使用,堅持基地建到哪裡,資金項目就安排到哪裡。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基地建設。

4、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的責任主體是各級政府,按照省政府要求,各級政府要把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放在重要位置,明確領導責任、部門責任和工作責任,建立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並把基地建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管理,重點做好基地規劃編制、組織實施、配套政策落實等工作。縣(區)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在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中的牽頭作用,積極開展各項工作,搞好協調服務,確保產業基地建設取得實效。

5、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下半年我局將會同市級有關部門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督查。將把實施方案制定水平、項目實施進度、項目實施質量等作為檢查督促的重點,定期檢查基地建設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縣(區)要重點抓好項目實施,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實施過程的檢查、督促和指導,及時交流和總結經驗,確保基地建設任務保質、保量、高效完成。

6、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要廣泛宣傳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大力營造社會廣泛關注、部門大力支持、企業積極參與、民眾真心實幹的濃厚氛圍。核心示範園區要樹立標牌,確定目標任務、技術要點和責任人,方便農民學習,接受社會監督。基地內要設定宣傳標誌和宣傳標語。要及時總結基地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加強對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典型的宣傳。

(二)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最近,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意見》,省農業廳專門召開了會議,從7月1日起施行。市、縣(區)農業主管部門要圍繞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這一中心任務,抓住農產品生產、準出和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採取有效措施,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相關體制,紮實有效推進各項工作。我局向市政府建議從10月1日起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在抓農產品安全上要注重10個環節。一是切實加強領導,做到三個明確,一個到位,即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工作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繼續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執法整治年活動,建立健全農藥監管抽查制度,對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查處,從源頭把好農產品質量關。三是推行農業標準化。制定完善農產品生產記錄、包裝標識、農產品入市檢驗、檢測結果公示、不合格產品退市銷售等配套管理制度,實行安全生產。四是加強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把好準入關口。產業基地、園區要建立速測點,縣(區)要建立檢測中心,市檢測中心要擴大抽檢範圍,增加抽檢頻率,及時通報結果,督導整改落實。五是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六是切實搞好產地準出。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的基礎工作。七是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構建長效機制。八是加大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經費投入力度,確保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有效開展。九是加強部門協作,健全協調配合、檢打聯動等工作機制,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有效銜接。十是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營造良好氛圍。管好老百姓的“菜籃子”、“糧袋子”、“果盤子”、“茶杯子”等,努力確保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蔬菜、放心糧油、放心水果,喝上放心茶。同時強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力求每年、每個縣區有一家企業、2-4個產品獲得“三品”認證。對已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和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要加強管理、複查、換證。要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申報工作。各縣(區)農業局要加強宣傳、規劃、技術指導、申報認證工作,要將我市的優質糧油、優勢特色產業申報創建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努力,力爭全市20xx年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5萬畝,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0萬畝(每個縣10萬畝以上)。加強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每個縣區年內完成1-2個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

(三)加大大春生產力度。

1、加強大春田間管理。對大春水稻、玉米、紅苕、經作苗圃、雜交水稻制種等要加強以病蟲害防控為中心的田間管理。一是要加強病蟲監測,準確掌握病蟲動態,及時發布病蟲預報、警報和電視預報;二是要抓好關鍵技術落實,突出防治重點,以防治稻瘟病、螟蟲打好保穗戰役;三是要充分利用植保專合組織,統一組織發動,統一防治技術,統一防治藥劑,統一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高產創建示範片產業基地、示範園區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全覆蓋,防治面積比上年增加10%以上。

2、做好秋收各項準備。今年大春的滿栽滿插也給秋收增加了工作量,要以擴大機收為重點,及早做好機具、燃油、技術、勞力的組織和調配。力爭成熟就收、早收快曬、顆粒歸倉,決不能因秋收不及時造成損失。

3、及早謀劃晚秋生產。近年來,由於糧食連創新高,對晚秋生產有所忽視,各地必須引起重視。要早做面積、作物、技術準備,重點抓好晚秋作物高產創建示範線建設,突出抓好秋馬鈴薯、秋玉米、秋菜的種植,做到人均增種一分糧一分菜,人均增收10元以上,給農民增糧增收再上一道“保險鎖”。

(四)加大項目工作力度。一是吃透政策抓項目。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連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加快老區發展等方面,認真研究對路項目,組織專家搞好項目篩選論證,搶先爭主動;二是落實責任抓項目。重大項目要集中領導、集中精力、集中時間、集中財力去抓。三是實行獎勵抓項目。對不是平均分配的項目要按增量以獎代補工作經費和獎勵,對爭取到獨有的項目要實行重獎。四是提升能力抓項目。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完善農技體系、大搞試驗示範,增加項目個數和總量。五是搞好實施抓項目。嚴格按照項目實施方案、加快項目進度、保證項目質量、打造精品工程、創新項目建設經驗,以突出的成效讓上級滿意、民眾滿意,獲得源源不斷的新項目。

(五)加大作風轉變力度。全市農業系統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提出的“四個特別”、“兩個加快”,市委提出的“八個更加注重”、“兩個強力推進”。要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達到市委、市政府對農業奮勇爭先的要求。全系統要樹立三個風氣:一是團結奮進的風氣。領導班子、市與縣(區)、市局機關科站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形成人人肯幹事、個個能幹事、件件乾成事的大好局面。二是崇尚實幹的風氣。按照全市領導幹部大會的要求,大興苦幹實幹之風,避免缺位、越位、錯位,確保工作到位。要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使命,把工作做好、做細、做實。必要時要通過“三問”促實幹、促落實。三是和諧友善之風。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講黨性修養。優秀的品質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時的言行不變。以好的作風為官做人,就會心爽勁足受人敬。冒一時之不韙、顯一時之權貴,是不會長久的。只有大是大非講原則、名利面前講風格、工作交往講禮節,才能和諧愉快,才能共同創業。

當然,下半年的綜合性、日常性工作還很多,這裡我不細講了,但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把穩定、信訪、宣傳、安全、應急、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西博會籌備等工作抓好,不要出現失誤或失職。

農業局長工作會議講話稿(三)

同志們:

縣委、縣政府今天召開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總結我縣年農業農村工作,部署20xx年重點任務。縣委、縣政府對開好這次會議度重視,之前專門安排相關部門進行精心準備,並多次聽取籌備情況匯報。馬上,書記還要作重要講話。下面,我就全縣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任務作以下安排:

一、回顧過去,充分肯定我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成績

過去的一年,全縣上下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戰略,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實國家、省市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農業生產取得突破。面對60年一遇的秋冬春連旱,及時啟動農業自然災害Ⅰ級回響預案,全力進行抗旱保苗,奪取了小麥豐產豐收。全縣小麥平均單產417公斤,總產達65.2萬噸。積極搶抓被列為全國50個整建制推進糧食產創建試點縣的機遇,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整合3900多萬元涉農項目資金,重點支持14個玉米萬畝產創建示範片建設,玉米畝產最達838.4公斤,刷新了全省玉米單產記錄。年全縣糧食總產達109.7萬噸,實現“八連增”,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受到國務院和省市表彰。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進一步擴大,全縣規模養殖場達5042個。二是農業重點項目順利實施。一年來,累計實施7個農業重點項目,總投資2600多萬元。培訓新型農民8230人,建設農村沼氣池1000口,生物預警區域站、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等重點項目進入掃尾階段,新增千億斤糧食一期工程已經竣工,二期工程即將實施。三是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切實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財政獎補力度,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提檔次、創名牌。組織開展了銀企對接和農超對接活動,相繼參與西北年貨交易會、洽會、上海農展、北京農展,成功舉辦縣優質農產品展銷會。認真開展龍頭企業考核晉升工作,推薦47家企業申報市級龍頭企業,新建省級標準化基地3個、市級4個,組織6個企業申報綠色食品、2個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全年新增備案農民專業合作社51家,總數達376家,帶動農戶3.2萬戶。四是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狠抓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通過“一卡通”直接兌付各類涉農補貼資金3.1億元。注重抓好農村“一事一議”籌資酬勞,全縣審批 “一事一議”項目375個,籌資近3000萬元,集中用於村級路橋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五是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快農村重點項目建設,全年改造縣鄉道路83公里,實施農村公路“村村通”延伸工程25公里,加固改造農村公路危橋43座,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處。涎河治理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全部完成,界南河治理工程和大中溝損毀橋樑改造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全年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35萬立方米,修復加固堤防85公里,疏浚中小溝310公里,新建配套橋涵420座,治理農田面積4.3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0萬畝,建設綠色長廊152公里。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38萬千瓦。六是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全面實施新農村“千村百鎮”示範工程,項目總投資3800多萬元,申請上級補助350萬元。通過項目實施,示範村在主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村容環境整治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總結年,可以說是新世紀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最好的一年,是廣大農民民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年。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縣委的度重視和科學決策,得益於各鄉鎮、各部門的真抓實幹和共同努力,得益於各級農業部門的奮發有為和精心指導,得益於全縣農業戰線上廣大幹部民眾的無私奉獻和辛勤勞動。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奮戰在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一線的同志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的敬意!

二、立足當前,著力抓好今年農業農村各項工作

20xx年是實施“xx”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進一步鞏固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繁榮穩定,對推動全局工作、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當前,從全國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檔案的精神可以看出,強農惠農政策力度持續加大,省市重視農業、支持農業的氛圍也更加濃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許多有利條件。為此,我們要集全縣之力努力實現農業的“五變五動”和“十大”基地建設。“五變五動”即要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由草根品牌向出口創匯品牌轉變、由傳統耕作方式向農業機械化轉變、由單一產攻關向無公害、低碳生態農業轉變;堅持實施以工業化帶動農業、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以特色品牌啟動農業、以專業合作社牽動農業、以市場化聯動農業;著力推動農業“十大基地”建設,即著力打造以范興集、老集為中心的日光溫室生產基地;以塘、土坡為中心的蜜本南瓜種植基地;以牛莊、譚棚為中心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以楊橋為中心的麻油為主的油料加工基地;以瓦店、韋寨為中心的草莓種植基地;以姜寨、廟岔為中心優質芝麻種植基地;以鮦城、關廟為中心的畜牧養殖生產基地;以單橋、牛莊、園區為中心的脫水蔬菜加工基地;以長官、艾亭為中心的林木加工基地;以滑集、陶老、楊小街為中心特色生態旅遊基地。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糧食和農業生產不僅要在更起點上保持好勢頭、取得新進展,還要克服生產成本、外部環境複雜和市場波動起伏等諸多挑戰。一是糧食增產壓力加大。我縣糧食實現“八連增”之後,產量基數、增長空間小,繼續提單產的難度加大;氣候條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災害性氣象天氣頻發,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量增加。二是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加大。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雖然增長16%,達到4030元,但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處於較低位次,努力趕超的任務十分艱巨。三是轉型發展的壓力加大。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經營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各級市場準入制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畜禽污染防控任務較重。四是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加大。我縣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轉變,生產要素價格不斷攀升,種糧比較效益持續走低,農產品市場波動較大,農業發展面的形勢嚴峻。因此,全縣上下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絕不能因為農業生產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絕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鬆懈,必須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在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再創新佳績。

今年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落實中央、省市關於“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為抓手,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深入實施農業農村發展“xx”規劃,鞏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地位,千方百計保持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持續增產,集中精力抓好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主要奮鬥目標是:糧食總產穩定在110萬噸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5%,農產品加工值增長3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6%。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繼續狠抓農業生產。全面推進整建制產創建活動,結合實施45萬畝玉米振興計畫和60萬畝小麥產攻關核心示範區建設,重點打造全縣20個產創建萬畝示範片,統籌抓好鄉鎮千畝示範方、村級百畝示範點建設,提糧食生產整體水平。積極發展蔬菜產業,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重點發展鋼架大棚、日光溫室反季節設施蔬菜,穩步擴大蔬菜規模,提產品檔次。支持龍頭企業與特色鄉村實現對接,共創示範基地,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力爭20xx年特色農業規模實現突破。

2、做大做強畜牧產業。大力調整養殖業結構,扶持規模養殖企業,重點發展肉牛、生豬、山羊和禽類養殖。加強疫病防控,全面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抓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堅持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力爭全年新建養殖小區 20個,新增規模養殖場100 個以上。

3、著力抓好林業生產。今年全縣造林任務為8000畝,其中長防林項目20xx畝,一般項目6000畝;綠色長廊工程125公里;四旁植樹360萬棵;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22萬畝,育苗1500畝。重點要打造新速公路連線線兩側生態綠化帶、涎河兩岸綠色林帶。當前,即將進入植樹造林的黃金時節,全縣上下要提前行動起來,迅速掀起植樹造林潮。要加強林木管護工作,對發現的毀林案件,及時立案、及時出警、及時查處。對重點造林地塊發生的毀林案件,要重點查處,公開曝光,形成威懾,確保造林綠化成果。

4、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實施農業產業“812”倍增計畫,“8”即到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80億元,年均增速22%以上,“1”即全縣建設年產值超50億元的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1個,“2”即全縣培育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0家。堅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繼續實施貸款貼息政策,深入開展銀企對接、科企對接、村企對接活動,促進龍頭企業擴大規模,擴建基地,延伸鏈條,提升檔次。繼續引導全縣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進園區,完善規劃,健全設施,引領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向規模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要精心組織參加合肥、上海、北京三大農展,今年要籌辦好首屆豫邊界農產品展銷會,充分利用農展平台,拓寬銷售渠道,擴大招商引資,提農業對外開放水平。要完善農副產品流通服務體系,標準規劃建設全縣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

5、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深入貫徹“水利”戰略,認真編制水資源利用規劃,起點建設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水利項目,啟動防洪、防旱、防污、供水“三防一供”的新一輪水系治理工程。重點實施界南河治理工程、流鞍河和谷河治理工程、窪地治理工程、大中溝損毀橋樑改造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項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全年計畫新增改善灌溉面積3.9萬畝,擴挖塘壩440口,清淤農村重點溝河55條,更新改造集體泵站475千瓦,新打機井720眼,建設標準農田2萬畝,解決 12.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要全面實施好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和農機富民提升行動,圍繞提糧食生產能力,把第一批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10萬元集中用於補貼收穫、設施農業、農作物秸桿還田等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力爭今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41萬千瓦。

6、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各鄉鎮要把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作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手段,堅持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理念,加快推進示範基地建設,全面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模式,著力打造既具備規模生產,又能引領農民共同發展的示範型園區,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渡。重點抓好單橋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整合現有各類農業項目和資金,向示範區集中投放,嚴格建設標準,做到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水平領先、經營機制完善、輻射帶動明顯,把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成為我縣現代農業的先行區和樣板區。

7、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把培訓和發展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出台優惠政策扶持示範村發展特色產業,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幫助示範村做強主導產業。堅持以城帶鎮、以鎮促村、綜合治理、遞級輻射的工作思路,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強新農村建設。積極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加大土地復墾和治理力度。以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為動力,以土地整治為平台,以農村居民點整理為抓手,把土地整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雙增一減一提升”的目標,即耕地面積增加、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農村居民點減少和土地利用率提升。

8、深入推進扶貧攻堅計畫。緊緊抓住黨中央、國務院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機遇,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年)》工作要求,全方位、大視野、利長遠、標準編制扶貧大項目、好項目。尤其要敢想、敢試、敢創新編制好關係農村、農業、農民“三農”方面,在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社會事業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項目,瞄準、抓住、盯緊國家關於扶貧開發的每一次機遇,確保我縣在這方面不錯失、不遺憾,爭取更多、更大、更好的項目。

三、放眼未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套用

今年中央1號檔案聚焦農業科技,突出強調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套用,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打基礎利長遠的政策措施,農業部根據中央1號檔案,把今年定為“農業科技促進年”,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些重大機遇,開動腦筋,主動出擊,努力開創農業科技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自主創新,提科技支撐能力。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篩選一批符合我縣產業發展實際的農業科技項目。一是以行業關鍵技術攻關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糧食生產提質增效、規模養殖疫病防控等產業發展方面的技術瓶頸難題。二是加大防災減災、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的攻關與集成套用。三是加強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引進一批農業先進技術,提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二)強化推廣套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 以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深化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著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到田。一是重點推出一批適合我縣氣候環境、種植模式的主導品種,推廣套用農業科技成果。結合近年來我縣積累的行業專項成果,遴選簡化實用技術,加快把農業科技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同時要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農業新技術產業化開發。二是建立農業科研與推廣的對接機制,實行專家定點聯繫鄉鎮制度,具有中級職稱的專家要組成專家團隊,定點聯繫到鄉鎮。三是依託全國農技推廣示範縣項目,在全縣實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開展全方位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方面的實際問題。四是依託糧食產創建,力爭把提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著力突破農業生產的重大關鍵技術,探索總結出一套符合產、優質、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技術體系,並向全縣進行推廣套用。

(三)加強人才培養,提升農業從業者素質。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加快農業人才培育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根本所在。當前,我縣著重做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重點培育100個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1000戶科技示範戶和10000名職業農民,全面提科學種養水平。一是開展階段性技術培訓。針對不同季節農民科技文化需求,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二是重點抓好職業農民培訓。充分利用新型農民培訓、科技培訓、示範戶培訓等各種培訓資源,開展系統化職業技能培訓,不斷發展壯大職業農民隊伍。三是深入推進農民創業培訓。對有一定產業基礎、文化水平較、有創業願望的農民開展創業培訓,並通過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的方式,幫助他們增強創業意識,掌握創業技巧,提創業能力。四是大力開展送教下鄉活動。積極創新農業技術教育培訓模式,通過送教下鄉,採取進村辦班等多種形式,吸引廣大農民特別是村組幹部、經紀人、種養大戶等,在家就地就近接受培訓,提農村實用人才整體素質。

(四)夯實基礎條件,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按照合理布局、填平補齊、夯實基礎的原則,加強農業科技條件能力建設。一是改善農業科研條件,提農業裝備水平。按照《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xx)》的要求,重點加強我縣農業科技創新平台、重點實驗室及農業套用研究示範基地等建設。結合相關行業建設規劃,推進農作物改良中心、動物防疫科技支撐、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等項目建設。二是建設33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發揮研究、示範、展示和培訓功能,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套用。三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實行鄉鎮區域農技推廣機構全覆蓋,提升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四是建設標準農田。依託標準良田建設工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等支農項目,多方整合項目資金,開展標準農田建設,形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產效”的農業生產發展新格局。

同志們,做好今年農業農村工作,任務繁重,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鼓足幹勁,狠抓落實,不斷開創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