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黨員演講稿:聽,中國的聲音!

各位評審、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謝建偉,來自廣西分社。從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來到黨和人民喉舌的人民日報大院,在這裡,我想說一說“聲音”。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悠遠,“芙蓉泣露香蘭笑”的哀愁……大千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而媒體,是社會的聲音。她從記者的筆下發出,從編輯的指尖穿過,從印刷機的滾筒下碾過,歷盡艱辛來到大家面前。她大音希聲,無聲勝有聲。

如今的地球村,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各種各樣的聲音此起彼伏,而“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新聞輿論領域的鬥爭更趨激烈、更趨複雜。我們不禁要問:如何在紛紜複雜的國際輿論場中,發出響亮的“中國聲音”?

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加入世貿組織也接近10年、北京奧運會漸漸遠去、上海世博會就在當前——這些標誌性事件告訴我們,中國的發展,不再是封閉舞台上自我演繹的故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密不可分,而世界的變化也越來越多地體現著“中國元素”。用一位駐京外國記者的話來說,“全世界都渴望聽到中國的聲音”。

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國內國際傳播能力,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媒體,也就成為人民日報的當務之急;如何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也就成為每一個人民日報人不得不深深思索的重大課題。

張研農社長說,“在人民日報的傳統基因中,最重要的是:不甘平庸,爭創一流。”作為建設國際一流媒體的重大舉措,人民日報社在國內外設立72個分社。作為遠駐廣西分社的一名年輕記者,我應當如何把中央和地方的支持與期望轉化為動力,體現到創建國際一流媒體的實踐中去,落實到我們助推壯鄉邁向新一極的行動中來?

“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因為使命,我們永遠在路上;因為職責,我們必須在現場。當黎明還未托起朝陽,我們匆匆的腳步,已經奔波在採訪的路上;當夜空搖落漫天星光,我們疲倦的身影,仍然伏案窗前奮筆疾書。

廣西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幹旱,崇左市都義屯村民小組長黃仁忠連續多日帶領村民四處尋水,終因勞累過度不幸逝世,年僅44歲;青海玉樹地震後,正忙著給傷員包紮的黨員醫生尼瑪才仁接到電話:7位親人都被埋在了廢墟下。但他依然選擇了堅守,奮戰在民眾最需要的地方!在前線採訪時,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常常讓我們一線記者淚流滿面。

在記者的崗位上,我們需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記者筆下,有是非曲直,有毀譽忠奸,有財產萬千,有人命關天。在記錄變遷中,我們豐富歷練著就華章;在見證發展中,我們重塑自我襟懷坦蕩。

人民日報的駐地記者,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隊伍,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是一支黨和人民值得信賴的隊伍。從大漠孤煙到煙雨江南,從巍巍大山到茫茫大海,這支隊伍守護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我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肩上扛著三重神聖的使命:

首先,我們是做好圍繞大局服務地方的報導員。報導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實情況以及地方遵循中央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大量的規定動作,是分社記者必須重視和盤活的龐大“存量”。如何在同台競技中高出一籌、在自選動作中亮出絕活,是分社記者必須面對和破解的課題。這尤其需要創新報導內容和手段,創新寫稿和供稿的機制,用思想之水培育新聞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