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的演講稿

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也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和子孫負責的身體力行。

然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與節約相違背的現象——浪費,卻是隨處可見,例如:

有的中學學生每學期用的原子筆竟達40多支之多,大部分的筆芯只用了三分之一就扔了,目的是為了外觀新潮。

有的中學食堂一個月的一次性飯盒竟達一千個左右,吃剩的饅頭、米飯到處皆是。

有的教室白天陽光充足卻照開燈,學生外出時,電風扇照轉,遍地紙張,有些同學桌上還有紙飛機。

還有的學生一個月的零花錢就一千多元,大多用在聚會、請客等豪華消費,僅有10%左右用於學習文具或參考書。

更常見的是,用完水不關水龍頭的現象,公共衛生間更是如此。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當我們隨手扔掉一塊饅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許正在為一家人的一餐飯而辛苦奔波?當教室和宿舍的電腦、風扇或者電燈在“孤獨”工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西部山區有很多的孩子仍然在點著蠟燭的教室自習?當我們奢侈到用大量的自來水換取一點涼爽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在浪費水資源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毀滅一種希望,一種讓藍天、碧水、綠地永存的希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個人在不經意間浪費點資源似乎沒什麼,但13億人浪費的資源將對我國的資源環境構成巨大威脅。在我們隨意浪費的同時,有多少人可以看到現在資源的匱乏與枯竭,未來發展的需求與壓力?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驟增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緊缺的矛盾已經日益突顯,尤其是水、電、煤、石油等非可再生性資源的告急,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更威脅人類的生存,我國的資源供應情況愈加不容樂觀。據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占有耕地 僅為1.2畝,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在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到2024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僅為6種。資源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面對當前嚴峻的資源形勢,世界各國家為了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都在提倡節約的行為。而對於中國來說,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中央文明辦、中央電視台便共同發布了《公民節約行為準則》,號召全民節約,以達到創建節約型社會的目的。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就是節約資源。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節約儘管貢獻的是點點滴滴,但事實證明,長期堅持,持之以恆,就能創造出大效益,節約是與我們每個公民息息相關的。例如我們節約用紙,並將廢紙回收,1噸便能產生產出0.8噸好紙,並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造紙資源,減少35%的水污染;我們節約用電,電力負荷就能夠降下來,發電廠就可以少燒煤,同時也減少了空氣污染……

因此,我們中學生作為公民,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點滴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