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應,提高演講效果

在演講活動中,聽眾對演講信息有著自己獨特的心理需要。一般地說,如果聽眾對演講內容有極大興趣,便會採取積極、熱情的合作態度;反之,則會採取冷漠甚至排斥的態度,演講就不會成功,因此,只有那些了解聽眾的心理要求和希望,善於靈活運用“心理效應”槓桿的演講者,才能使演講更加生動感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蝴蝶效應,巧用細節掀波瀾據說,在南半球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幾星期後竟變成了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於是,科學家把它稱為“蝴蝶效應”。意思是一件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在演講中,獨特的細節就像一隻美麗的蝴蝶,能夠激起聽眾情感的洶湧波瀾。

洪戰輝在《只要脊樑不彎,就沒有扛不住的大山》的演講中,向聽眾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出門的時候,我走得很慢、很慢。心頭老是浮現出死去妹妹的影子,到了村子的十字路口。我極不情願地將小孩放到地上,她突然“哇”地哭了起來,這哭聲深深地牽動著我的心,我捨不得她,放下,抱起來,抱起來,又放下來,這樣連續重複了好幾次,她的哭聲也越來越大,到最後,我實在不忍心把她一個人丟在路上,無人看管,決定再一次把她抱回家去。”

在這裡,洪戰輝避免了報告式的說教和乏味的陳述,巧用細節有聲有色地再現了他尊母命欲送走妹妹,卻因善良而不忍最終又把妹妹抱回家的情境,將自己因窘迫現實、尊重母意與善良之心的矛盾、左右為難的心態與行為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樣情真意切而又扣人心弦的細節敘述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贏得了聽眾的共鳴, 讓聽眾不知不覺地跟著他一同感傷,一同痛苦,一同沉思,產生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效果。

對比效應,升華主題見深刻在生活中,把鮮艷顏色的物體與模糊顏色的物體放在一起,鮮艷的顏色更鮮艷,模糊的顏色就顯得更模糊,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對比效應”。在演講中,用對比法喚起事物之間的對比能更清楚、更深刻地顯示各自的特徵,從而升華、突出演講的主題,引起聽眾的高度重視,使之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

有位同學在《什麼是真正的美》的演講中,列舉了這樣兩個事例:一位長相俊秀、嗓音甜美的歌手在臨上台表演的時候,竟突然向主辦方提出要增加報酬。在她的要求已經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她也沒有立刻就上台演唱,而是一張一張地數著她的票子。台下的觀眾足足等了她半個小時。在她最後終於要上台演唱的時候,台下的一位觀眾實在忍耐不住對她喊到:“你一點愛心都沒有。你根本不配唱這首“無私的愛”。惱怒的她馬上停止演出,用手指著那位觀眾開始惡言惡語起來。另一個事例敘述了一位相貌極其普通貧窮的老太太。她無兒無女,靠撿破爛為生卻收養了十多個孤兒。為了撫養這些孩子,為了讓他們有書讀,她從大清早出門一直要忙到日落西山才回家,甚至還要定期到醫院去賣血。當別人問她,自己的生活這么艱難為什麼還要收養這么多的孤兒時,她笑了笑,只說了一句:“我喜歡孩子。我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前後兩個事例將外貌美卻自私貪婪、只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歌手與外貌醜、貧窮卻有愛心、勇於奉獻而不圖回報的老太太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對二者的思想、行為以及影響的對比,深刻地揭示出演講的主題,從而得出:“真正的美是存在於內心深處,只有表現在善言善行中的心靈美才能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的結論,對比中較好地升華、深化了演講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