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寫作須抓住三個“點

吉鴻昌高掛寫有“我是中國人”標語的木牌,走在一片藍眼睛,黃頭髮的洋人群中。

正是這千百萬個赤子,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正是他們,在自己的今天,用滿腔的熱血,冒著敵人的炮火,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義勇軍進行曲》,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共和國國歌響徹神州,那么氣勢磅礴,那么雄壯嘹亮!正是他們,才使得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領獎台,並使那音量越來越大,那鏇律越來越強!

演講稿以吉鴻昌的愛國行為做基點,然後高屋建瓴,聯想千千萬萬個愛國者的精神,用“正是這千百萬個赤子”、“正是他們”的提示語,通過三層鋪排推進,概括出一代代愛國者的崇高情懷,使單一事例體現出的思想意義得到擴展、升華,燃起聽眾的愛國情感,產生感召力。

(二)通過對所舉事例的闡釋分析,提煉出超凡的觀點或深刻的哲理

孫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講道:

南洋爪哇有一個財產超過千萬的華僑富翁。一次他外出訪友,因未帶夜間通行證怕被荷蘭巡捕查獲,只得花錢請一個日本*女送自己回家。

日本*女雖然很窮,但是她的祖國很強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動也自由。這箇中國人雖然很富,但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他的地位還不如日本的一個*女。“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們到處都要受氣,不但自己受氣,子子孫孫都要受氣啊!”

孫中山先生在這裡對所舉事例進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升華了演講主題,喚起了聽眾強烈的愛國心。

(三)使用點化主旨的警句,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餘響和回味

甘迺迪總統的就職演說快結束時,他連續使用了兩個重複的呼告語,使那警句立刻凸現了出來:

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

不要問美國將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我們共同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麼。

警句得來並不容易,但是如果在寫作中將情感和理智融為一體,並輔以反覆、倒敘、排比等多種加強論證言語力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可能的。甘迺迪總統的這個警句,不僅新意盎然,而且頗有深刻寓意,仿佛黃鐘轟鳴,餘音不絕於耳。

(四)藝術地運用熟語,以期聽眾受到感染並樂於接受自己的觀點

熟語,包括成語、民謠之類,通俗易懂,人們耳熟能詳。如果藝術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將其作為升華點,更容易給人以心靈震撼和藝術享受。朱鎔基總理在當選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段講話就頗具感染力,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念念不忘:

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總理將這些熟語導入連續的排比句式之中,再輔以形象生動的比喻,既升華了主題,又因其強烈的節奏感和陳中見新的造句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排山倒海的言語張力和氣勢。

引入升華點的方法在演講稿寫作中可謂多種多樣,或是運用充滿感情的語言,為聽眾創造一個真切動人的意境;或是通過精當、透闢的議論,使聽眾折服;或是語言運用富於變化,使聽眾情緒起伏等手法來掀起高潮。但無論怎樣,演講稿的升華點都應該體現出情感濃烈、哲理豐富、令人回味無窮的特徵,切記牽強附會、生澀費解,要以簡潔得體的語句,恰切得體的方式,生動有力地將演講推向高潮,切忌拖泥帶水,冗長口羅唆。

演講稿的寫作是為了在以事感人的基礎之上能夠以情動人,最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也就是說,應該如何儘快地將自己對主題的興趣引發出聽眾同樣的興趣?如何以自己對材料的感情去點燃聽眾內心的情感之火?如何以自己對主題與材料的精深理解去啟迪聽眾的思索?這些都關係著演講的成敗,也都同演講稿的三個“點”密切相關。找準切入點,選好動情點,引入升華點,抓住了這三個“點”之間的密切聯繫與實質要求,也就抓住了寫好一篇演講稿的“金鑰匙”,從而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