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演講稿

自從老師上台的第一句話:同學們好!學生們不得不喊出:老師好!就定下了基調,悲劇就開始了。面具帶上了。人為地製造了不平等,教育與被教育開始了,事實上本應該是互相的教育,自我的教育。

改革就從上台的第一句話開始:把同學們好改為朋友們好。也許剛開始會不習慣,正如做慣了奴隸的人突然有一天做主人了,顯得無所適從一樣。但很快就會適應的。面具會慢慢地被摘掉,於是人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快樂重新回到學生的心中,再現於他們的臉上。

如果他們中毒太深,被壓抑太久不能輕易釋放時,我們得採用一些方法。快樂是可以互相傳遞的。可以讓他們說說昨天發生在他們身上最令他們快樂與自豪的一件事。注意力就是事實,這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令他們快樂自豪的事上,一個人的快樂表達,二個人的快樂傾述,五分鐘內營造了一種快樂的氛圍。這工作也許不易,剛開始或許看不出成效,需要堅持下去,但終究會有效的,因為你始終要相信人本是一種動物,動物的本性一定能被喚發。

專業知識的教學對我們來說是駕輕就熟的了,大學學了整整四年,又有了這么多的自我思考。問題出來了。有些老師深深地疑惑:我教的這些東西對學生們有用嗎?學生有必要學這些東西嗎?我講的都是真話嗎?我有言論的自由嗎?這些東西是不是必須教而不是我想教的呢?我對得起學生嗎?

大多數老師對中國的教育體制都是有自己的看法。本來進步就是在肯定的基礎上進行否定而來的。但改革卻是個漫長的過程,有些無奈,又不得不接受,時機不成熟該等待還得等待。

與其埋怨不如換個角度思考。既然事物都有兩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那么這些即使沒用的東西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有用的東西呢?挖掘這些有用的東西這可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也許某些知識本身對某些學生沒有用處,但這一有點痛苦的學習過程是否可以培養學生很多優秀的品質呢?比如毅力,忍耐力,堅持心,超越性。至少可以在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增強抗挫折能力,不會輕易地放棄。

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中學分班了,分成重點班與普通班,也就是好班與差班。不同的班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本來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不同的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好事。但有一點是要明確的:好班與差班只是單指在學習上的,有些人比較會學習,考試能力強,有些人不太會學習,對考試不太多感覺。好與差只是學習上的,運用辯證主義科學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有長有短。不會學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特長和優點。但習慣性思維卻讓我們認為:好班的學生比較優秀,差班的學生不可救藥。在心裡上放棄了對差生的教育。差班學生自從進入差班後就變得真正地差了,本來學習上的差只是個現象,因為它掩蓋了自己背後的強。但現在只有差卻沒有了那背後真正的強。於是好班就成為真正的好班了,差班終於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差班了。

分到好班去教學的老師感覺責任重大,當然也感覺到由衷的欣慰,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成就感會強一些,動力相對也足一些。既然這批學生適合學習,那就讓他們好好學習吧,社會需要會學習的教師,科研工作者,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

分到差班去教學的老師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要始終記住:他們只是不適合學習,那么其背後一定有偉大的特質,有沒有被發現的優點,造物主在造人本身這方面是公平的。老師們有了更加神聖的使命:令他們發現他們的優勢。社會不是缺少企業家,藝術家,思想家嗎?培養他們吧,讓他們發現自己吧,他們是一群有創造力的人,創新就在於自由的想像中產生。不會學習是否預示著:他們不願被常規性的東西束縛住自己,喜歡創新呢?社會不就是在創新中得以發展的嗎?老師們會擔心:我這樣做有意義嗎?學校只是以分數來評價一個老師的價值的。我的價值能被學校肯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