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職業成長曆程演講稿

課程功能的轉變要求教師從“教會知識”到“教會學習”,要求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轉為“教育家”,成為學生學習的顧問、交換意見的對象、幫助學生髮現矛盾焦點的人;

課程結構的改革,活動課程、綜合課程、選修課和研究型課程的增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具有寬廣的專業知識背景,要求教師的教學技能衝破學科的限制,並將它們整合起來;

課程內容的現代化要求提升教師學術水平,拓寬學術視野,貼近本學科的學術前沿;課程內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師在知識價值的理解上,超越學科的局限,去深切體悟知識的生活價值及其對學生人生成長的重要意義,要保持一種持續的探索意識和學術敏感力;

師生關係的轉變、課程雙主體的出現,要求教師角色要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

為了應付這種挑戰,更好的勝任自己的工作,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只有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投入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沒有課程改革的發展。教師要怎樣儘快達到課程改革所需的專業發展呢?這既要靠政府部門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為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各種導向和激勵機制,靠科研部門對教師實施各種形式的引導和培訓,也要靠教師群體間的合作互助,更要靠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與不懈摸索。

概括起來,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途徑有:

一、自我反思

即教師以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其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卓有成效的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具體而言,教師要善與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進行反思,也要善於通過閱讀思考反思比較自己的實踐效果,從其中發現差距。

教前反思,要求教師在備課前認真分析教材、學生及學生以前生活、學習狀況,通過教學前深思準備出符合班情、生情的個性化教案,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中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根據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問題即時反思,抓住契機,調整自已的教學策略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閱讀反思,通過閱讀教育教學專著不斷的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促進自己的專業素養。

通過反思、通過研究,教師可以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實踐證明,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從而可以改變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