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沙龍討論發言:教師的成長與評價

7、進一步完善“教研活動”制度。

8、繼續深化學科課題研究,通過研究、調控、實驗、交流、總結、材料積累等形式,對出現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統一認識,集體行動。 

9、積極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積累教學經驗,撰寫論文。

第二,以學生的成長為評價標準,制定和實施了《南方中學教師教學成績的認定方案》,其中具有創新意義的地方就是“ab評價法”。

其一,目的及意義:為制定科學而人本的評價標準,對教師的教學成績給予恰當的評議,甄別先進與落後,區分勤奮努力與消極懈怠,激勵全校教師自覺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全心教書育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其二,具體操作:每次考試按學生成績名次,將全年級學生分為a、b、c、d四類,原則上每類占年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前25%為a類, b類是前25%-50%,其餘依此類推。每次考試各班各科按照現有的a、b、c類人數與原始分班時的各類人數分別比較,各類每增減一名,按a、b、c類分別增減3、2、1分,求出各班的ab得分,再加上基礎分75分,即為該班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的ab評價法的最後得分。

原始分班依據的確定:高一進校時的入學分班考試作為分科前評價的依據,當文理分科時各班各科各類的人數則按學生高一入學考試(50%)、高一一期期中考試(20%)、高一二期期末考試(30%)求出其平均分,並以此作為原始的依據;高一的生物以該班的理化名次的平均值作依據;政史地以該班入學考試的年級總分名次作為依據。一個教師擔任一個年級的教學ab評價得分辦法:當成績揭曉後抽籤決定其是任意兩個班作為考核樣本班級。

第三,以學校人文關懷為依託,著力構建和諧校園,對教師實施公平公開公正的評價,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教師隊伍的管理,必須符合教師是高素質知識分子群體的特點,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模式,要確立尊重人、信任人、激勵人、成全人、發展人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人本思想,把教師作為辦學的主人,當作管理者的服務對象,關注教師情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發展的需要,使教師的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努力營造有利於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寬鬆和諧的環境。摒棄以訓斥、命令的管理手段,代之以信任、讚賞、激勵、交流、協商、對話、幫助、支持和促進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使教師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親情、鼓舞和幫助,使學校成為讓老師興奮、留戀的地方,使教師真切地感到做人的尊嚴和從教的幸福。

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社會狀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偉大戰略部署。學校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和諧校園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需要。和諧校園應該讓每一個教師的專業能力都能得到發展,和諧校園應該形成催人學習、激勵奮進的學習型組織氣氛,創造條件鼓勵每一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包括學科能力和育人能力,並且形成自己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思想。讓每一個教師真正成為教書育人有方的靈魂工程師。

馬斯洛的人生需求層次中,精神需求是最高層次的。作為高知群體,教師們最看重的是一種尊重,一種信賴。吃點苦,受點累沒有關係,關鍵還是要得到領導更多的精神鼓勵,感到自己有用,有價值。學校管理就必須建立精神激勵的原則,以目標激勵、榮譽激勵、榜樣激勵、語言激勵、感情激勵等精神激勵方法,來滿足教師的成就感、貢獻感、創造感,從價值觀的角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每年學校都推薦一名教師參加公司勞模的評選;教師節前夕,南方教育集團都隆重舉行慶祝儀式,集中表彰公司勞模、公司優秀教師、集團十優教師,集團優秀班主任,集團十佳青年教師,集團十佳管理工作者,集團十佳招生明星等,除了物質獎勵外,學校還加大宣傳力度,在相關的報紙電視和學校的網站、宣傳長廊中刊登照片,介紹他們的先進事跡,使其就象明星一樣,站在高高的領獎台上,接受著學生的鮮花、同事讚許的目光和掌聲,他們的內心無比地激動和自豪,到了年底,校領導堅持上門走訪慰問勞模、先進。這種精神上的激勵,常常比獎金更貴重,教師們認為這是對自己工作成績和人生價值的肯定,從而將這份榮譽轉變為愛崗敬業的精神力量。在職工中也有效地形成了向先進看齊,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第四,以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機遇為契機,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學校發展以及教師的自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本世紀之初啟動的這輪高中新課程改革被視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關鍵環節。它總結了以往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大力推進教育的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的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在人才培養觀念上,新課改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充分體現了基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同時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及對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課程制度上,注重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教師專業成長和教科書管理等。這些帶來了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和學校管理諸方面的根本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