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家長會語文教學發言稿

三、人文薰陶

新課標闡明“要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多樣文化”。這些都是作為現代社會公民,應具備的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樣的培養目標,是在潛移默化中,在薰陶感染中,在有意無意間逐漸形成的。

怎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人文薰陶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藉閱讀教學中一篇篇的課文進行的。國小語文課本入選的課文,或紀錄了作者生活的閱歷;或抒發了作者的情懷,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

因此我們要設法讓學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了課文中描寫的形象和場景。所以課標中也特別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而“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的感受是揉和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動形象,語言的優美也就感悟到了;語言的優美領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動形象也就不難感受了。

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通過朗讀、增和刪的比較,讓兒童通過語感感受到人物形象,再加上我們老師本身情感的傳遞,把作者的情感傳到學生的心裡,引起共鳴。在這過程中,老師的情感,應該是學生感情的示範者,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孩子情感的火苗。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時,許多學生都被英雄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

四、突出“整體實踐”

無論從閱讀、習作以及綜合學習,都突出了語言的整體實踐,把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實際套用結合起來。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要求很明確,要注重訓練,基礎要紮實。

“多讀書”是綜合的,讀書要能識字,要能理解詞義,理解句子的含義,要讀懂書中寫的什麼,進而從領悟到感動,也就是說學生是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的,而不是在老師的講解中學會閱讀,更不是在做題中學會閱讀的。無論從閱讀對寫作的影響,從閱讀對豐富人生的作用,還是閱讀可以啟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來講,其作用都非同一般。書讀多了,見識長了,視野開闊了,書中的遣詞造句表達方式,會化為學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一部分。讀中學讀,讀中學寫,多讀書可以有效地為學生的讀寫打基礎,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我們班的楊振巍、張嘉、河流等同學就很愛看書,他們無論是閱讀理解能力,還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都是很強的。

我是很重視積累的,所以我要求每學完 一篇課文,都選擇精彩的一段背誦,我還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也摘抄精彩的片段、開頭或結尾,背誦。

孩子已經升入高年級了,各方面的要求與中年級有了不同,可能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孩子的回家作業的量變多了。語文方面的要求也高了,在學段目標上有什麼新的要求呢?

1、講求速度,在如今這樣一個快節奏、高頻率的社會裡,做事的效率是很重要的。目標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40分鐘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課堂作業我規定學生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超過時間的加作業。中午一般都有數學作業,必須在家裡完成,一點半到校後有語文作業。我建議家長在孩子的書桌上白一個鬧鐘,八點半以前必須完成所有作業,逾時了,就不允許做了,你在他作業本上註明原因,第二天來就要接受懲罰。經過強化訓練和不斷的鼓勵,表揚,孩子是能進步的。我班做事有效率的人有:馮博緣、張嘉、丁海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