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培訓會講話稿

家長培訓會講話稿(三):

各位家長

大家上午好!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祁集中心學校與我們老師共同研討和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 經過幾次教學一年級,我發現一年級的孩子入學後會經歷這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興奮期。孩子入學前心情激動,充滿自豪感,有想當個好學生的願望。

第二個時期是厭倦期。開學一個月左右,新鮮感逐漸消失,加上在學校生活感到紀律上受到了約束,生活上又緊張,學習知識不如想像的那么容易,有一部分學生感到負擔重而不想上學。

第三個時期是適應期。開學兩個月後,如果學校與親職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較快的適應並喜愛學校生活。因此作為父母幫孩子過度好這個轉折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應該為孩子準備點什麼呢?大多數父母首先想到的問題是孩子的學習跟不上怎么辦,和父母想的不同的是,我們國小老師在教學中更注重習慣的培養。

首先我來談談要培養學生哪些習慣?

1、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家長要教育孩子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在家有計畫的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這包括:要按時到校,養成在家吃早餐的習慣;放學後回到家先做作業,做作業要專心,做

完作業後再玩,不能邊玩邊做。另外還要培養孩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良好習慣。

2、上學後孩子要獨立去記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業和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希望家長能夠每天抽出點時間,對孩子是否完成老師交代的事情進行指導,具體做法:一次提醒,一次檢查,一次表揚,例如:放學接孩子的時候,問問他今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什麼,孩子做完了,家長要檢查簽字,完成的好,別忘了要肯定孩子,完成的不好或沒有完成也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勵孩子再努力。有過幾次經驗之後,孩子就會明白,記住老師交代的任務是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完成,這樣他在聽老師講話和記事方面都會認真許多。

3、上學以後,需要自己保管的東西一下子多了許多,孩子以前並沒有這樣的經驗,缺乏自己的東西由自己保管的意識。這樣就造成有些孩子幾乎每天都在丟文具,根據這種現象要求每種文具都用原子筆在紙上寫好名字,用透明膠粘在文具上,讓他自己認識自己的東西,有些父母對這些現象並不重視,覺得一枝鉛筆沒有多少錢,丟了可以再買,但自己的東西自己保管好是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另外,每個小朋友準備一個小夾子,讓學生將老師發下來的資料整理好,交給他自己保管,逐步培養他管理好自己東西的意識。

4、教會孩子每天按著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最初,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他可能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家長要有耐心,從旁多加指點,可以先給孩子做示範,再讓他學著做。現在的孩子在智力上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這種差異主要是習慣的培養造成的,競爭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而良好的習慣是要有一個養成的過程的,需要家長、孩子及學校共同配合。

其次我們家長應為孩子準備哪些學習、日常用品?

1、鉛筆盒:建議給孩子買功能最簡單、色彩不鮮艷的鉛筆袋。現在很多鉛筆盒,功能很多,樣式花哨象玩具,按某個按紐就會彈出什麼來的,這樣的鉛筆盒最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建議不要買。

2、一把直尺:買20厘米的普通直尺就可以了。

3、鉛筆:建議國小一到六年級都用鉛筆寫字。每天帶好十枝消好的鉛筆(每天晚上,讓孩子把鉛筆削好,貼上名字作好標記。這樣卷筆刀就不用帶到學校里來了)

5、橡皮:高級繪圖橡皮,比較好用擦的比較乾淨。

6、抹布每人一塊,紙巾每天一包。

7、家長儘量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桌椅,不要將書房安排在與電視機同屋的房間,要給他們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在為孩子準備這些東西的時候建議和孩子一起準備,讓孩子從現在開始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

有關語文學科方面的內容

一年級語文學習的內容主要有這樣幾塊:拼音、識字、寫字、閱讀

現階段學習的拼音是基礎中的基礎。總體而言,我班的拼音掌握基本還可以,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四聲讀不準

2、有個別同學NL不分

3、平翹舌音讀不準

之後還要學習複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到時候出現的問題還要多,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認真輔導我下發的拼音試卷,相信只要我們平時抓緊時間認真對待,到時候拼音過關定能輕輕鬆鬆。

拼音過關之後我們便進入到寫字識字,一年級的識字量比較大,而識字又對於孩子的來說十分重要,要求家長平時在生活中間多鼓勵孩子識字。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為家長朋友推薦幾本適合一年級孩子讀的書:《格林童話》、《愛徒生童話》希望每個小朋友的書包里都有這兩本書。

最後再對我們的家長朋友提幾點希望:

1、常和班主任及課任老師溝通交流。

2、給孩子量身定製一個“學藝特長”計畫。琴棋書畫,說學逗唱,讓孩子在綜合素質上全面提高。

3、在家多陪孩子閱讀課外書目,提高孩子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