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提式的即興演講應該做哪些準備

技巧之三:以抒情為寫作重點。如果我們做到了懷揣案例,且對懷中的案例已十分熟悉,那么在進行即興演講的準備時,重點就不是對案例的敘述,而是抒情了。抒情的重點是開頭、結尾和案例之後的感想三部分。準備時,只要案例一選定,所有的時間就應當放在這三部分。應當將儘可能將這三部分的語言較詳細地寫下來,並儘可能地熟悉,能夠熟悉成誦就更好了。這樣,上場之後就可少看或不看稿子,演講起來就十分流利。內容的熟悉,語言的流利,就更有利於情感的抒發和展現。注意,這裡說的重點是指現場準備時,詳細寫作的重點,而不是演講內容的重點。前提是,事前已有熟悉的、能應對演講主題的案例。

當然,技巧只能是技巧,它必須以深厚的知識內涵為基礎。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深厚的知識、情感的積澱,技巧再熟練、再高超,也只能是空架子。因此,技巧只能是開路,真正的較量則是演講者內涵的較量。技巧之五:案例來源——懷揣案例,巧應主題。很多選手在即興演講中的案例生動感人,以為這些案例真是選手臨時想來的。其實不然,多數人還是有備而來的。即興演講比賽雖然是現場抽題,但大的主題、大的方向一般而言是規定了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可乘之機。我們完全可以事前準備幾個與演講主題方向相關的、比較典型的案例,揣著案例上場,用不變的案例來應對變化的演講題。一個案例可以多角度解剖,提煉出多種主題,得出多種觀點。從中找出能對應演講主題的觀點,這個案例就成為演講的論據了。如教師的演講比賽不管什麼主題,都與教師的職業相關,與教師的職業特點、職業道德相關,圍繞這些準備幾個案例,並對這些案例從多種角度予以分析解剖,進行發散性主題觀點的提煉,就可以從容應對即興演講。如一個反映“師愛”的案例,可以從中衍生出諸如責任、偉大、奉獻、師德等等演講主題。因此,無論抽到什麼樣的演講題,懷中揣著的案例都可以派上用場。只不過,同樣的案例,要針對不同的演講題提煉出不同的對應主題而已。這之中,一方面案例必須要典型,越典型的案例越其蘊含的思想內容越豐富,可提煉的主題越開放多樣,便越能應對更多的演講題目。另一方面,要善於挖掘提煉案例的思想內涵,特別要善於巧妙地運用過渡性語言將案例與演講主題切合起來。因為事前準備好的案例,其主要內涵極有可能與演講題目不太吻合,它們之間的關聯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如果沒有巧妙的過渡,案例與主題之間就會很生硬,很牽強。過渡語言如果用得巧妙,即使案例與演講題目之間本來有些牽強勉強,評審和觀眾也不易察覺。如一位選手的演講題目是《我與學生同成長》。選手講了自己上的一堂公開課,課堂上一位男生在談幸福時說出“我對幸福的理解就是占有權力和美色”。老師巧妙地處理了這一“突發事故”。然而,選手在講完這個案例後卻直接來了一句“我感受到與學生同成長的幸福”。這個幸福來得實在是太突然了,讓聽眾感到莫名其妙。應該說,這個案例的本意要表達的並不是“與學生同成長”,而是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以及教師的教學機智之類的主題。也許正因為如此,這位老師沒有能夠巧妙地切準案例與主題之間的切合點,才使得她在演講中非常生硬地將案例與演講主題結合起來。如果這位選手這樣說就好了:“通過這堂課,我感受到學生思維的活躍,觀點的新穎,我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這堂課,我的教學理念得到了進一步更新,教學藝術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強烈而深切地感受到,我正在與學生共同成長。這種成長,是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啊!”技巧之四:遭遇陌生演講題——找準切口,偷換主題。有時,選手抽到的演講題是自己不熟悉的,或者題目太大,無從下手。這種情況,可以對主題進行偷換。從演講題中找出某一個自己熟悉、有利於自己演講的“題眼”,從中切入,把演講主題偷換為自己想要講的主題,變陌生為熟悉,變巨觀為微觀,從而變被動為主動。但偷換而來的主題必須與給定的主題相符合,相關聯,且要偷換得巧妙,不露痕跡。如一個選手抽到的演講題目是“感動”,該選手感覺這個題不好講,於是把主題換成了“尋找感動”。但是,這位選手採用的不是偷換而是直換,她是這樣說的:“我抽到的演講題目是感動,但是今天,我要將這個題目改一下,改為尋找感動”。如此直截了當地改變演講題目是要忌諱的,這會讓評審和觀眾覺得你的演講與主題不符。如果這位選手加上這樣一段過渡語:“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但感動必須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尋找。”這樣,很巧妙地將演講主題切換到了“尋找感動”,評審和聽眾被你牽著走了而絲毫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