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學新生軍訓演講稿

我們將把青春放在地球上的這個位置,這個投資有點大;

然而學習知識,並非大學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告訴你在知識的裝備下思考,乃至一種創新精神;

大學之所以為大,是因為它的人文精神,這點和學文學理無關;唯有這人文精神,才讓大學生為大學生;

大學中,一定要你明白一件事:做事情要認真,認真,再認真,他們叫這學術精神,或者叫成功的必修法則;不過根據實際來看,這本來就是求生的必備技能;

然而大學,更實在的是:讓你以後能掙口飯吃,自己養活自己,甚至養活大家;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尤其當完成自己的生計這一任務還能幫助別人時,你就變成有用的人了,當然,這意味著你懂得了大學;

更實際一點的:宿舍同學間的磕磕碰碰,學生組織中的政治伎倆,與老師間的微妙關係,追漂亮女孩時的自我搞笑與折磨,面對期末考試時無奈卻要逼自己複習的心情,錢又花光了,眼看著自己的同學在成功,面對朋友時要變得長大些,想起家庭時知道自己該負些責任了,而未來總是那么遙遠而迷茫,自己又太渺小……這些體驗,不管願不願意,總是要面對的。於是我們就在這樣的漫不經心間開始長大,原來這成長的經歷,就是另一種意義的大學;

然而另一方面,大學卻又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地方:讓人類的懶惰、驕傲、妒嫉地原罪滋生,於是有人高尚的時候,有人墮落;

於是大學變成了萬花筒,映出的卻是人間冷暖,社會百態;

當畢業的時候,抱頭痛哭的一刻,才發現這歷史與現代交融,求知與輕狂並存,單純與複雜混合,愛與離別同在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大學。

可愛的大學,永遠難以忘卻的大學。

然而,剛剛走入校門的你,卻是很難體味那種離別。你可能會用中學的離別反駁,高中畢業的時候,大家也是奔赴天南地北,也許再不可見一面。可是大學的離別,帶著更深刻的意義:因為從這個時候起,人們要告別自己的學生時代了——那是一種對於被人呵護的生活的告別,我們需要自己面對一切,那種滋味,沒有體味,想像不到!

也許是幾天,也許是幾十天,你對大學這個地方有了新的了解:校園很漂亮,可是這漂亮是給別人看的,比如噴泉,只為了不屬於校園裡的人而存在;比如這籃球館,只為了那些給學校拿冠軍的人而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宿舍里的柜子里竟然有蟑螂,水房的水龍頭流不出水,打飯的時候一樣要排起長龍,“哎!”你感嘆,“別人來的時候是可以炫耀一下,可真正的苦水只有自己知道啊!”

硬體如此,軟體如何?老師來上課了,你眼睜睜地看著這兩個老師:一個老師治學精神嚴謹,就是太古董了,和中學講課沒什麼兩樣;另一個老師一會兒講完了幾十頁,然後就開始和學生們談天說地,直說到聽的比說的累,笑是笑夠了,就是什麼都學不到;你想好好做一會數學題,卻被叫去學習大學生守則。你苦笑一下,乖乖聽輔導員老師們苦口佛心告訴你除了允許的都不允許,然而卻沒有允許的。於是你在心中大聲呼喊,自由啊!

這是我們的大學么? 答:是,原因是:

恭喜你,看到了美麗,也看到了醜陋,這符合老子先生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和黑格爾教授的正反兩觀的辯證法;

其實無論如何,大學都會與你的期望值有差距,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這一點佛教和叔本華先生都說,人是欲望的實體。這有三層意思:一,人總會有某種欲望,或是期望,意願;二,達到了一個欲望,還會有新的欲望,永無休止;三,人若沒有欲望,則代表人不能為人,即死亡。所以說,別什麼都怪學校,其實和你自己的欲求本能有關;

看上去很美的東西,其實都是你的主觀感覺。然而看上去不美,也是你的感覺。在美與不美之間,有的人寧願認其為美,有的人則一定要看到陰暗。所以有個祖師爺級的老和尚描述這世界時說,這都是人的感覺(幻覺)罷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這老尚其實說出了一個耐人思考的道理啊;

這道理可以翻譯為:你在的大學就是這個樣子,就在你用什麼態度去看。當你弄明白自己心目中的大學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你就讓現實的和理想的大學融合。融合不下,就去努力,直到有一天在這樣的大學中創造出自己大學的時候,你就是個成功者;相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前面一定是失敗。這是有例證的:態度決定一切的中國足球竟然真的打入了世界盃,雖然到後來的中超一片狼藉。一位大文學家范仲淹吟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啊!

至於學校的面子工程,的確讓人有些氣憤。不過,在中國現在的潛規則之下,是沒有辦法不做面子的,否則將直接威脅到生存。其實不只是現在,面子這東西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本性之中。精神分析大師榮格先生專門研究這東西,他起了個名字叫“人格面具”。面對什麼樣的人,要拿出什麼樣的狀態來,這仿佛是使人帶了面具一般。其實,學校的面子工程正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打腫臉充胖子的疼,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