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政協第十三屆六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

各位委員,同志們:

縣政協十三屆六次會議,在全體委員和與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即將勝利閉幕。會議期間,大家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共謀趕超發展大計,共商“強工興城”良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會議開得隆重熱烈、富有成效,是一次民主求實的大會,團結鼓勁的大會,促進發展的大會。在此,我代表中共修水縣委,對會議的圓滿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

XX年,是“xxx”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縣攻堅克難、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緊緊圍繞縣委xx屆十次全會確定的總體思路和年初提出的“保五爭四”的目標,凝心聚力謀發展,奮勇爭先促趕超,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招商引資卓有成效,民生工程紮實推進,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全縣上下形成了關心發展、支持發展、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在去年12月全市城建巡迴檢查集中測評中,我縣排名第一。在今年元月5日至9日全市縣域經濟巡迴檢查集中測評中,我縣由上一年度的倒數躍居全市第六位,主要經濟指標擺脫後三進入中三、部分指標進入前三。去年是我縣歷年來產業項目落戶最多、建設速度最快、效果最為明顯的一年,特別是城建氛圍之濃、項目之多、投資之大、推進之快前所未有。多項工作取得突破,全市工業項目建設等5個現場會在修水召開,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順利通過全省雙擁模範縣“六連創”和省級園林城複查,榮獲全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先進縣等光榮稱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縣人民攻堅克難、團結拼搏的結果,同時也凝聚著廣大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一年來,縣政協團結帶領廣大政協委員,發揮自身優勢,認真履行職能,為趕超發展加油鼓勁、為“強工興城”獻計獻策,各項工作都卓有成效。縣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在重大項目推進中,不分一線二線,不分台前台後,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一級帶著一級乾,一級乾給一級看,確保項目高效快速推進;積極參與縣城“四創”、礦業整頓、征地拆遷、抗洪救災等重點難點工作。在良塘征地拆遷受阻時,主動請纓,身體力行做工作,有效化解了這一難題;在“6•19”特大洪災中,第一時間深入現場,指揮抗洪搶險,並積極組織受災民眾開展生產自救;組織開展返鄉創業和文化旅遊等專題調研,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廣大政協委員積極返鄉創業,為推進修水趕超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此,我代表縣委,向全縣廣大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時期,是修水趕超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縣委xx屆十三次全會確定了我縣“十二五”時期和今年工作的奮鬥目標與主要任務。我們將圍繞確定的目標,重點把握好六個方面:一是以“綜合實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陣、人民民眾總體過上小康生活”為總目標。“實現綜合實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陣”,必須跳起來摘桃子,不斷擴大經濟總量,以超常的舉措實現超常的發展,增強修水經濟社會的綜合實力,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底氣、有信心實現進位趕超。二是以“強工興城”為主戰略。經濟總量不大、工業基礎薄弱、城鎮化水平偏低,是修水現階段乃至“十二五”時期最主要的矛盾。要擴大經濟總量必須強工,要提高城鎮化水平必須興城。為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堅持“強工興城”的戰略不動搖。一方面,把強攻工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五年決戰工業300億”的目標,加快推進“產業集聚,企業做大”。通過培育有色冶金、非金屬材料、食品醫藥、服裝鞋帽、工藝飾品、機械電子等六大主導產業,力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達到5戶、超過10億元的10戶、超過5億元的10戶。另一方面,加大城建投入,保持興城勢頭。加快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重點實施好100個城建項目,使中心城區建成面積達到23平方公里、人口25萬。良塘新區按照“一年拉框架,三年成規模,五年基本建成”的要求,打造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商貿活躍、宜居宜業的城市新區。南城區嚴格執行控制性詳規,提高建設標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老城區按照“成片改造、整體提升”的原則,加快推進危舊房改造,力爭5年分流居民3—4萬人。全力創建“國家園林城、國家森林城、國家生態縣、省級文明城”。三是以項目建設為主抓手。一個地方要實現跨越發展、進位趕超,關鍵在投資,核心是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為此,我們一方面,積極向上爭項目、全力對外引項目,力爭“十二五”期間,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80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20個。另一方面,加快推進項目,促進簽約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見效。全力推進礦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大力扶持現有骨幹企業做強做大。四是以統籌發展為重要原則。抓好“三農”工作,通過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來減少農民,引導農民到城鎮就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行規模化生產,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條件。抓好鄉鎮經濟,力爭“十二五”期末,財政收入突破億元的鄉鎮2個,突破5000萬元的5個,突破3000萬元的10個,鄉鄉過1000萬元。抓好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五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要求。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始終,確保新增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大力推進公租房建設,解決“夾心層”的住房困難,實現“進城就業,就能安居樂業”。千方百計解決好教育、就業、就醫、社保等民生問題,不斷提高水利的保障能力、道路的通行能力、生態的修復能力、災害的自救能力。六是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