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四)最佳化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政策環境是第一環境,政策環境好了,就能夠產生放大效應,帶動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一是始終保持政策的領先優勢。一方面要堅持“人無我有”,敢於創新人才政策,制定出台一些具有前瞻性、開放性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堅持“人有我優”,對現行的人才政策適時梳理、及時跟進,不斷推進人才政策的提檔升級,構建有利於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體系。二是注重政策的統籌銜接。要統籌最佳化投入政策,加大財政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人才支出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建立完善人才資金配套和績效考核制度,保障人才發展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的實施。積極引導企業加強人才預算、加大人才投入,營造“企業敢投入、投入有成效、成效促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要統籌最佳化產業政策,緊密結合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重點工作,突出人才驅動作用,努力實現人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有效對接。要統籌最佳化部門政策,從全市大局出發,加強人才政策與科技、教育等政策的對接,實現人才、科技、教育“三駕馬車”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合力。三是切實兌現政策承諾。要暢通政策執行“綠色通道”,對特殊人才實行特殊服務,特事特辦、急事急辦,著力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要確保政策落實,凡是政策明確的優惠待遇,凡是規定可以享受的工作生活照顧,凡是承諾了的服務事項,都要及時不折不扣地兌現,決不可失信於人才。

(五)積極推進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培養吸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關鍵要有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這對推進人才強市建設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一要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從規範職位分類和職業標準入手,建立完善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克服人才評價中重資歷學歷、輕能力業績的傾向。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民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要制定完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崗位職責規範,完善考核制度,改進考核方法,客觀公正地評價人才。二要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堅持民眾公認、注重實效的原則,以擴大民主、加強監督為重點,深化黨政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選任制,改進委任制,規範考任制,推行聘任制。以推選聘任制和崗位管理為重點,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職責分開、單位自主用人、個人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監管的要求,完善符合各類事業單位的用人制度。進一步規範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定酬、契約管理等管理環節,逐步做到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要放開眼界,面向海內外,建立健全我市的柔性人才引進、使用、管理機制,更多更好地延攬和用好外地的實用人才。三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加強人才市場建設,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中的城鄉、區域、部門、行業、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隊伍之間、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組織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的人才流動渠道。規範人才市場中介服務,完善人事爭議仲裁制度。加大對人才市場的調控和監管力度,保障人才、用人單位和人才服務機構的合法權益。四要建立公平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合理確定崗位、績效工資。逐步建立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政府監控指導的企業薪酬制度,進一步完善以業績為核心、以貢獻為標尺、以體現人才價值為根本、以維護人才權益為基礎的分配激勵機制,實現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