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豈能領導公檢法?演講範文

吉林省松江河林業局是既具有企業的功能,又具有政府的功能的單位,當地公、檢、法等部門的人、財、物均由林業局負責。松江河林區基層法院和檢察院受雙重管理,行政上歸松江河林業局領導,業務上受上級法院、檢察院指導。現在儘管松江河林業局已經改組為松江河林業公司,但仍然延續以前的局面,領導著當地的公檢法機關。(《法制日報》9月1日)

其實,在我們國家,類似企業領導公檢法機關的現象,絕非松江河林業公司一家。一些礦區、林區和“鐵老大”――鐵路公司不也至今還在領導著公檢法機關,企業領導公檢法機關成為了今天我們司法體制改革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

像礦區、林區和鐵路公司這些企業領導公檢法機關的現象的形成,自然有其的特殊的歷史原因。這些企業規模較大所在的區域又遠離城市,往往自成一體,形成一個小社會,在計畫經濟的年代,為加強管理企業又往往充當了政府的角色,因而也設立了政府相應的職能部門。如松江河林區原來人煙稀少,國家組建林業局開發林業資源,此後漸漸地形成了一個“小社會”,這個“小社會”類似於城鎮,卻又不是行政建制上的城鎮。為了管理這個“小社會”,林業局具有企業的功能,又具有政府的功能,而公、檢、法等部門的人、財、物均順理成章由林業局負責。

但是,透過這些歷史成因,我們發現企業領導公檢法機關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跟我們國家的整個司法體制有著極大的關係。長期以來,我們形成了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檢察機關和法院的人財物的體制,檢察院和法院被認為是政府下屬的職能部門,政府領導檢察機關和法院也被認為是不可質疑的正當話語。在這種體制下,如果礦區、林區和鐵路公司行使著政府的職能,這些企業也就理所當然也就領導著檢察機關和法院。

然而,在今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領導公檢法機關的體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礦區、林區和鐵路公司這些企業和市場中的其他企業一樣,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公檢法是公權力機關,與其他市場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其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公平、公正。如果在這些特殊的企業追求效益最大化中與市場其他企業發生衝突,其利用領導公檢法的權力,利用公檢法的公權力打擊市場其他企業,公檢法的價值目標就會發生扭曲,公平、公正就根本無法實現。這些特殊的企業在市場中無疑就擔當了既是運動員又兼裁判者雙重角色,造成了角色的錯位,破壞了市場平等競爭的規則。如上述報導所提到的,由於存在松江河林業公司領導著公檢法機關的體制,與該公司有矛盾的劉某便遭遇到還未成立的公司會“借款”給個人及已經去世的“當事人”“參與”了糾紛調解的怪事。

企業不能領導公檢法機關,大家對於這一點已經形成共識。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理順礦區、林區和鐵路公司這些特殊企業與公檢法的關係,把公檢法的人財物從這些企業中剝離出來。去年9月,上海鐵路局就已經著手對該局所屬的公檢法進行改制,我們希望有著方面對於此項改革能加快進度。然而,我們也許不該僅僅滿足於此,還應當考慮對這種現象的根本成因――政府領導檢法的體制的反思。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也會與相對人打交道,政府有時也會作為民事主體參與市場交易中,如果產生糾紛就必須要有中立的主體――法院進行裁決,因而,政府領導檢法的體制也應受到質疑。我們希望在對國有企業領導公檢法機關的體制進行改革時,也能帶動對現行地方政府領導檢法的體制進行反思和改革。

通聯: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 楊濤 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碩士

郵編:341000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企業豈能領導公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