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座談會發言稿

一是觀念上,國有大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樑,中小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但光有脊樑不行,沒有細胞就沒有活力。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民營經濟是被放掉的“斜,未能搶占發展先機,起步較晚,且在較長時間裡,都未能享受和公有制經濟的同等待遇,民營經濟的發展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二是內部機制上,許多民營企業都選擇了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者既是資產所有者,也是資產經營者。當企業具備一定規模,家長式管理由於決策層和執行層界限模糊,缺乏“糾偏”機制。民營企業的局限性、隨意性往往易導致企業經營決策失誤。

三是結構上,民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競爭力弱,企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多採用單一治理結構模式,多數企業未能從單一模式向複合模式發展轉變,導致行業生產的無序性及資源的浪費,效率低下,經營風險較高。加之,企業之間行成一些條塊分割,產權不清,行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升級困難,資源參差不齊且相對分散,難以實現合理分配,無法實現節能、高效、可持續發展。缺乏統一合作機制,競爭行為占主導,不能抱團發展和面對危機。

四是政策上,雖然國家對民營企業出台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特別是“新36條”的出台,給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信心。但在實際落實中,很多政策因為缺乏細化和可操作性,讓企業感覺始終隔著一層玻璃,能看得到政策落實後的美好前景卻進不去。在市場競爭中,民營企業在一些領域受到限制,與國有企業處於不平等的競爭位置,造成在競爭中想發展卻被彈出來。在融資等方面民營企業較之非民營企業存在著更多的障礙,尚未取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待遇,融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五是文化上,湖北省尚未形成良好的民企發展的文化氛圍,尚未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通過新聞媒體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及時宣傳湖北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舉措和效果,難以提升湖北的特色產業、骨幹企業、重點項目和名牌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鄂西是國之瑰寶——楚文化的發源地,湖北又是整個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優久,影響深遠。但政府和企業都尚未充分利用這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它溶入企業,打造出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形成文化大企業、文化大地區乃至文化大剩

三、對恩施州民營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建議

(一)健全武陵經濟文化旅遊圈區域內的互動機制,在恩施州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中搶占民營經濟發展先機。

今年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啟動了“武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實驗區”建設,恩施有望成為武陵山區區域性-交通樞紐和成渝漢滬交通主軸重要節點城市。這一重大發展契機對全州的民營企業來說,是千年難遇的發展機遇。因此,恩施州民營企業要在巨觀層面建立一套適應企業發展的戰略體系,徹底打破地域限制,形成經濟一體化,健全區域內的互動機制,切實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思維模式,樹立社會資源共有意識,在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識的前提下,提高資源配置和整合水平,在互利合作中謀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