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演講稿:好習慣好人生演講稿

那么如何培養良好的個性習慣呢?富蘭克林是世界公認的偉人,發明了避雷針,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集作家、畫家、哲學家、科學家於一身。在他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的成就,他完整地敘述了自己年輕時進行過的一場特殊修煉,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就與幸福,都受益於此。年輕時的富蘭克林和你們一樣渴望成功,經過研究,他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完善的人格,經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包括13個原則: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進一步發現,僅知道這些還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經過刻苦修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書上的。於是,他認真地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因為他知道,一段時間只能專注於一項修煉,才是最有效的。於是第一星期只專注於“節制”,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制,並在本子上做記號。一個星期後,由於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制,並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嘗到了甜頭,第二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並對第一項進行複習鞏固。第三星期盯住第三項。13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後來,他又怕不鞏固,又進行了3 個13星期的輪迴修煉。一年後,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些習慣已溶入了他的血液、靈魂、每一個細胞。試想,他能不成功么?

美國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也如此,不同之處在於,好習慣須著意培養,壞習慣則是不知不覺中養成。三年是否改寫人生,歸根到底取決於你的個性習慣。

三.學會做人。

“先成人後成才”是校訓,“做人的水平決定學業的水平”是它的註解。學會做人,核心有兩點:一是學會吃苦,或說學會享受磨難,二是學會共處。

人的一生注定是要吃些苦的,不然,五味人生,何以豐滿?在年輕時吃點苦,實在是無與倫比的一筆財富,所以有一句話在日本學生中很流行:“趁著青春去吃苦”。可惜許多同學不懂這個道理,不怕吃苦,苦一陣子;怕西安翻譯學院是一所民辦大學,每年招生一萬人,學校實行嚴格的三重封閉式管理,即:一周中只有周末才準走出學校大門;上課期間封閉所有生活區;男女生活區分開管理,禁止互串;更不準抽菸、喝酒、打架等。一開始,學生不懂事,半夜裡高唱《國際歌》,呼喊“要人權要自由”。丁院長專門做報告:“學生的人權是什麼?豐富知識、提高素質是最大的人權,如果學校管理不力,平平淡淡進來,平平淡淡出去,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或侵犯人權”。結果呢?幾年來該院學生98%不到畢業就被用人單位訂購一空,20%出國。96年新加坡以月薪7000元在中國聘員,幾經周折後,只從西譯聘了30人;今年3月四川邁普數據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年薪5萬元向全國招了17人,僅西譯就占6名;國家文化網站是一個巨大而蜚聲世界的國家級網站,它的初創者10人中就有西譯畢業生5名;23個國家駐華大使聯合到學院考察,稱之為“中國的哈佛”;《內參》披露:國家權威部門對南方三資企業中大學畢業生工作能力的專項調查結果,西譯畢業生排名第一。為什麼這些落榜生經過西譯修煉就成了搶手貨?用人單位眾口一詞:一是能吃苦,二是綜合能力強,三是外語水平高。”吃苦”赫然是第一位。一位年薪數十萬元的畢業生說:沒有西譯那個“煉獄”,哪有我今天展示才華的“天堂”?我校這幾年成績喜人,也是嚴管的結果,同學們到這裡來,都想學有所成,希望能從西譯的事例中受些啟發,學會吃苦,學會享受磨難,這是成功的第一級台階。

因為能吃苦,所以能耐得住寂寞,能擋得住誘惑;因為能吃苦,所以有平和的心態,入得做學問境界;因為能吃苦,所以能用意志養成好的習慣,根除不良惡習。在看到別人的成功時,更要看到背後的心血和汗水,看到成功者過人的自控力和毅力。且不說那些個名人——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xx年,就連張春風、杜宏偉不都以

“玩命地學”來概括他們的北大之路么?沒有吃苦的準備,不會吃苦,永遠只能是成功的羨慕者。”梅花香自苦寒來”,決不是輕飄飄的一句詩,每位同學都要從”看似容易卻艱辛”的事例中悟自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