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演講稿:好習慣好人生演講稿

再說學會共處。這其實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家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奮發向上的高一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和諧的,彼此推動著加速發展。學會包容,學會諒解,學會感激,學會合作是其真諦。

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問上帝:天堂和地獄究竟有什麼不同?上帝便帶他來到地獄門前,裡面的人正在吃飯,每個人的勺把都很長,他們盡力往自己口裡送,卻怎么也吃不到,面對美味佳肴,餓得面黃飢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帶這人來到天堂,裡面的人也用長把勺吃飯,不同的是,他們都把自己勺里的飯往別人口裡送,個個神情歡悅。上帝說:天堂和地獄其實就這一點區別。“我為人人”在前,“人人為我”在後,這是優秀班集體的基本特徵,這樣的集體必定沒有磨擦,只有競爭,沒有分力,只有合力,最後共同進步,水漲船高,人人成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完善的集體造就完善的個人”。

請記住:觀念變,行動就變,行動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真誠地期望高一的每位同學,砌好人生的第一級台階。

在高一期中表彰會上的講話

這次期中考試,是對這半學期來所學知識的檢測,也是對每個同學這半學期來適應高中生活程度的檢閱,更是對同學們品德、紀律、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檢測。把考試後這個機會利用好,把走過的路好好回顧一下,展望一下面前的路,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中三年,在挑戰聯考的征途上,往往把高一年級稱做基礎。“高一第一學期萬分重要”,重要在哪?基礎不穩,談何發展?這個基礎又指什麼?良好的品德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因此,如果說這次考試成績存在差別的話,根本的差別在於是否初步具備了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

到一中來學習,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學校的教育方向很明確,就是要把你們當作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未來的文學巨匠、未來的各行各業的精英來培養的。一中的土地上,不培養下崗工人,不培養做小買賣、拉車的。從學校目前的發展速度和高校招生的規模來看,你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將步入各級各類大學深造。升學的夢並不遙遠。但是,上了一中並不是乘上了高校的直通車,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寫滿的是兩個字:“奮鬥”,甚至是“苦鬥”。

不可否認,在高一學生中有兩種危險思想。一是終於拼上了一中,真累,歇一歇再說。二是聯考離我還遠著呢,“有花堪折直須折”,悠閒兩天再說。他不知道,聯考的競爭並不是到高三才開始的,而是從入校報到的那一天:第一節晚自習、第一節課、第一次作業、第一次與同學相處------從那時起,就有了優劣,就有了勝負。今年的複習班在97年入校時,面向全縣招了150名保送生,成績最好的應屆生。今年他們參加聯考,不過省專線者,竟達到46人,而今年我校僅過重點線就達100人,省專線340人。多大的反差啊。這46名同學智力差嗎?基礎差嗎?只是到聯考前才差的嗎?都不是。也就是今天一次作業了草,明天一節課沒好好聽講,後天有一個問題稀里糊塗過去了------就這么一點一點的小事,就是這些在他看來的無關緊要,使得他在某一個早晨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什麼時候已被別人遠遠地拋在了後邊,更可怕是,這段距離在高三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趕上。如果說“積小勝為大勝”是學習上的經驗,那么,“積小惡成大惡”則是不忍卒讀的教訓。

學校迫切期望:高一的同學能儘快在思想上、心理上成熟起來。一個成熟的高中生應該是這樣的: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能力;有富有個性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有著頑強的吃苦精神和非凡的自控能力。學校對同學們的要求是:重德求真,苦學成才。

一個時期以來,經常有些同學認為,到一中三年,只要我考上大學就行。“以成績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哪怕不擇手段,“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缺乏一點對同學的關愛,少一些對集體的奉獻。穿件流行時裝,說一句髒話,扔一片廢紙------算不了什麼,以致於形成個別同學是非觀念模糊,自私自利嚴重,缺乏合作意識,“各人自掃門前雪”,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激,甚至損人利己還洋洋自得,更不理解:“要使我的存在而使別人更幸福”為何物。應該說,這樣的同學眼光太短淺了,他只看到了大學的校門,沒有看到大門的後面,沒有看到八年以後,十年以後,十五年以後。懷揣一紙文憑走天下的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現今世界範圍內對人才選聘的首選條件是:工作態度和合作意識。縱觀歷史上,能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所承認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追求“德行合一”的實踐者和典範。許多年之前,愛因斯坦曾精闢地論述過學校生活德與才的關係,他說:“一個人離開學校時,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成為一個專家,但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象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