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道德準則校長講話

其三,人之所以能群,是因為“分”,而人之能“分”,則因為有“義”。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人之能群,在於“分”,“分”之能行,在於“義”。何為“分”?“分”其實是和“群”相對的一個概念。“群”是“合作”,而“分”就是“分工”。正因為有“分工”,所以才需要“合作”,尤其是現代化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不可能一個人能夠包攬所有工作。就拿教書來說,過去的私熟,有一個先生就可以辦學校,而今天的現代 化學校,靠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怎么辦?要“能群”。要有合作意識,要有全局觀念。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共生共贏的社會群體中,任何一個過於強調自己的情緒而忽略別人感受的人都不會受大家歡迎的。同樣,任何一個過於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到頭來卻會失去的更多。關於這一點,清末學者梁啓超先生有一段精譬的論述:

道莫善於群,莫不善於獨。獨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強。星地相吸而成世界,質點相切而成形體。數人群而成家,千百人群而成族,億萬人群而成國,兆億人群而成天下。無群焉,曰鰥寡孤獨,是謂無告之民。虎豹獅子,象駝牛馬,龐大傀碩,人檻之駕之,惟不能群也。

三、寬容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它的社會寬容度;反之,社會的寬容度可以折射社會的文明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寬容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也是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只有寬容,才可以化解不同族群、黨派的不同訴求;只有寬容才可以消解不同文化、宗教的歧見。所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所學校,要走向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就離不開寬容精神。

然而,今天的教育組織、學校機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若干衝突、矛盾、對立等不和諧的因素。雖然這其中原因很多,但與學校成員之間缺失寬容的品質是分不開的。因此,一所學校、一個社會的和諧,首先要實現個體的寬容,進而達到個體、群體、組織之間的寬容。為此,組織中的成員要具備三種品質:

一是心胸寬闊。心胸寬闊就是要有“海納百川”的豁達與大度,就是要包容多元、尊重差異。用“海納百川”的精神來理解、感召和接納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的多元差異。如學生的智力、情感、潛能及家庭背景的差異性以及家長物質基礎、文化程度、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性。

二是為人厚道。《中庸·明道》曾告誡教育工作者要“寬柔以教,不報無道”。意思是說,要用寬容、溫和和讚賞的方式方法去教化、感化別人,對蠻橫無理的人不施以報復。堅決反對那種以陰暗的心態去揣測別人,以一種狹隘的心胸去理解對方的做法。這種人往往行事以個人私利、好惡為基準點,缺失原則、正氣、公正、大度。“不報無道”就是要我們心懷和善、讚賞他人,對於“無道”,一笑置之。

三是包容異己。學校是一個複雜的組織機構。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原因,以及價值觀、思維、信念、觀點和行為的差異,學校成員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意見不一致的地方。這就需要有包容異己的大氣,“報怨以德”,從而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