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在百年校慶上的演講稿

我常常想,大學之'大',並不僅僅在於'大師'、'大樓',更在於有一批'大'學生。我們不能構想一所大學沒有寬敞明亮的大樓,也不能構想一所大學沒有學富五車的大師,但更不能構想一所大學沒有一批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大'學生,只有這些年輕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學的精魂之所在。雖然學生之於大學,如流水之於河床,如行雲之於天空,但河床因流水而豐盈,天空因行雲而高邁。大學,因大樓而大,因大師而大,更因'大'學生而大,理固宜然。

我們青大,便有這樣一批'大'學生,他們讓青大因之而'大'。每年,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匯入校園的人流,他們是校園初綻的蓓蕾,是浮山灣源頭的活水,是千林萬木中的'最高枝';每年,又都有一批學子展翅離開校園,他們是在校園成熟的果實散播於各地,是浮山灣通往四面八方的灌渠。這樣,校園不僅僅是在這一山一海之間,更是在從其中來、到其中去的'大'區域中;校園也不僅僅是在這一來一往之間,更是在來之前、去之後的'大'過程中。在空間上,青大因'大'學生而擴展;在時間上,青大因'大'學生而綿延。這就是青大之'大',大學之'大'。

青大坐落在黃海之濱,浮山腳下。她背靠著的浮山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她面對著的黃海涌動現代文明的波濤。浮山上長眠著的那位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默默地注視著青大學子,他或許有所憂慮,青大人能否將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黃海之濱、浮山灣畔激盪著的波濤在時時地提醒著青大學子,它可能含蓄示意,青大人可否將輝煌的現代文明推向極致。博學篤志,深得先賢治學之精髓,明德求真實為國人修身之根本,守正出奇則是母校送給投身現代社會的青大人的青鋒利刃。這個校訓是很能體現青大個性的:它延續了對傳統的繼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強調了在現代社會中自強不息、奮起努力、不甘心淪為人後的理念。校訓精神的寄託對象,不僅是大師學者,更是千千萬萬的青大學子,是是在民族自強中孜孜以求、在國家建設中肩負重擔的青大學子,這是對每一個青大人的要求:學問為人,當沉穩紮實,眼光品格,當朝氣勃發;根鬚鬚深扎大地,枝葉要直插雲天;要壓得起擔子,肩得起責任,要放得開手腳,闖得出天地。在青大修繕一新的教學樓里,每一個講堂上都標有這個校訓,正對著台下聽課的學子,這是一種希望,更是一種鞭策:青大之'大',大學之'大',全在於學生之'大'學生。

大學與大學生,青大與青大人,實際上是處於一種互動的地位的:青大因學子而'大',學子也因青大而'大'。我相信,青大能激發每一個學子的潛力,將'大'發揮到極致,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生。百年的傳統不用說了,伴隨著近代中國成長起來的青大,人才輩出,如星漢燦爛,點綴於歷史長河。正是這百年的傳統,正是這在這傳統中成長起來的一批又一批'大'學生,造就了一種青大的精神。'青大精神',這個詞雖屢屢被人言及,卻似乎永遠沒有確定的含義。它近似於一種'言無言'的境界,只有親身體會到了,才能切實的把握。但正是這種'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的精神氣質,卻讓每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學子感受到一種激勵,接受了一份薰陶。它給了每一個學子一片海闊天空,讓個性伸展,使眼光犀利;它給每一個學子提供了一個真正的'大'學,學術之大、責任之大、精神之大,盡在其中。對於這樣的'大',我不能置一詞,但我相信,這樣的'大'學,能培養真正的'大'學生;而大學的未來,又正在於它培養的這些'大'學生身上。有人說,只要青大教室和圖書館的燈還亮著,青大就還有希望,中國就還有希望。這話說得極有氣質。青大,是在教室和圖書館的燈下學習的青大人;青大,也是由這樣的青大人打造出的一種精神一種氣質,一種希望的象徵。我堅信,青大的燈,永遠也不會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