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家長會發言稿範文

來自電腦的信息都是一條條相互連線的,只要動動鍵盤或滑鼠,都可以直接瀏覽,不必思考,他就給你答案;畫面都是彩色的,不需要你去發揮想像力。人的大腦這幅機器分工很細,從眼睛進來的信息經過大腦後部的視覺聯合區、側面的聽覺聯合區和頂部的感覺聯合區來共同處理,然後再由專管活動指令的主要運動皮質區發出指令。這樣,由於電腦遊戲的步調很快,你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必須立刻作出反應,於是玩電腦遊戲的時候,總是在焦慮、躁動的心情下作出本能的反應。這個結果和遊戲機相同,不必再說。而電腦上的網路聊天,糟糕後果並不亞於電腦遊戲。因為不是面對面,也因為聊天的人並不一定認識,音頻聊天可以胡說八道,文字聊天則除了胡說八道以外,還因為技術上的問題,鍵盤打字斷斷續續,匆忙之間也不計較文句結構。結果是語文水平越來越低落、心理素質越來越差、學習興趣越來越淡薄。

電腦閱讀也有許多負面因素。孩子閱讀故事書時,必須讀懂文句及理解詞語,一邊和過去的記憶相互對照,引發聯想,這樣就會活動右腦,讓抽象的圖像在腦海中湧現。這些思考都屬於前額葉的活動,成天游弋於電腦顯示屏的孩子,智慧型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多閱讀、多融入自然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的孩子,這是不容忽視的。

手機是很好的通訊工具,但這和孩子的生活何乾?

有人這樣描繪現在的孩子:“一個掛著手機在街上瞎遛躂的猴子。”

家長給孩子買手機的理由很充分:“隨時可以掌握孩子的去向,知道他在乾什麼。”我相信每個家長都知道這話是自己在騙自己,當不得真的。

或者說:“我有重要的事情時,可以通知他。”這話更是離譜。送孩子上學,不就是為了讓他獲得一個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讓他可以專心學習嗎?給孩子帶個手機,隨時可以干擾他的學習?還讓他的朋友無時無刻都給他干擾?還有,他可以一直都在關注手機,接受和發短訊,使他上課心不在焉,鬧成了“注意力不集中”;更進一步,他可以上網,瀏覽黃色視頻或圖像。不說了,只想奉勸給孩子配手機的家長,不需要找個好聽的藉口來扼殺自己的孩子。你如果真那么不放心,乾脆就像美國的所謂“直升機媽媽”那樣,開著直升機一直在孩子頭上的天空盤鏇,要不然,你就要學會放手,給孩子一些自處的空間。你要真有十分緊急的事情必須立刻通知孩子,還是像以前的家長那樣,打電話到學校,讓校長替你轉達。

帶著手機出門的孩子,一般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傾向,而且還學會了花言巧語或說騙話,心理素質,特別是人際關係都比較差。

再者,我和大家一起談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轉變教育孩子的理念

現在的孩子,差異很大,這並不是智力差異,而是習慣差異。而習慣差異是由教育理念導致的。我們認真想一想,現在的孩子,有的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寶貝;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比較任性;比較嬌慣。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就截然不同。

舉個例子: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到了,當奶奶的為了哄他,讓他不哭,用腳跺著地板,大聲說:“誰讓你這么滑呢,讓我家寶寶摔倒了。”孩子不小心,碰到桌子上,媽媽為了不讓他哭,就邊拍打桌子邊說:“乖寶寶,不要哭,都怨桌子放的不是地方。”這樣教育孩子,他長大後碰到什麼事情都會怪別人,從不找自己的原因,不改進自己。有這種思維習慣的孩子,是難以成功的。因為成功和失敗就一字之差—-主動還是被動。凡事怪別人的人,都是被動的,因為他總是受到別人的制約,這樣的人注定要失敗;凡事主動的人都會找自身的問題,他能夠把握自己,所以他能夠成功。成功的最大敵人就是“怪別人”這種思維習慣。為什麼很多孩子的毛病總是改不了呢?就是因為他在內心深處從不認為是自己的錯,所以他改不了。因此,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凡事怪別人的思維習慣。哪個家長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了,你的孩子將來就有成功的希望。

二、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同樣也是家長的責任。

我們反對班主任事事隨便叫家長,我們也不贊成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依賴學校什麼都不管,甚至出了事找不到家長,教育孩子不能僅靠學校。教育孩子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責任。

第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需要的是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家長在孩子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培養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在這方面的影響也是學校無法取代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當家長的要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環節,尤其是孩子個性的培養,以及創新思維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