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終校長交流會發言稿

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弟兄們:

xx同志年輕有為,思維超前,頗有魄力。XX年來教辦主持工作以後,高舉“用發展統攬全局,以質量謀求生存”的大旗,近年各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今年與去年相比,可以說每個學校又上了一個台階。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xx區的學校與全縣兄弟區學校相比,是居於領先地位的,為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xx學校的確是發展了,但發展我認為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外延式發展,這主要是指學校硬體方面的建設。我最近翻閱了從清朝末年到白洋軍閥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止規定的校長職責,沒有哪個政府、哪個時期規定校長有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的責任。學校硬體建設是鄉(鎮)長、縣長、市長的責任,但xx的經濟環境不允許我們“等”、“靠”、“要”,逼迫我們每一位校長去“偷”、去“騙”、去做“武訓”、去乾本該由鄉(鎮)長、縣長、市長幹的事。去年我們學校根據教辦“整合資源、調整村小布局”的正確決策,花80餘萬元調整了7所村小布局,調整後只剩中心校和岔河分校了,極大地提高了辦學效益。今年又按縣上規劃投入近30萬元建成了xx縣國小首家校園網路工程。從xx鎮每年出生兒童統計數來看,現目前學校規模已不需要再有大的擴張,硬體已基本到位。發展的第二種方式是內涵式發展,這主要是指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才是校長的份內事,這才是學校要走的正確道路。在內涵式發展方面,本學年我們學校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進一步強化科學、規範的學校內部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本學年,我們重新調整修改了有關人員職責、學校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等。經過全體教職工的充分討論,確定下來以後我們把這些職責、制度編輯成了一本書《章制經緯》,本書共收入各級各類人員職責19個,制度、管理辦法等38個,請教育局副局長李覺悟題寫了書名。使學校管理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在我們學校有幾個慣例:

1、星期一早上8:20全體師生統一著校服參加升旗儀式,然後唱《xx鎮中心校校歌》或《團結就是力量》,再進行國旗下講話,最後布置本周學生工作。

2、星期一升旗儀式以後全體班子成員在小會議室小結上周工作,研究布置本周工作。

3、星期一晚學後,全體教職工集中在大會議室參加政治、業務學習,教師演講,布置本周工作。

4、每學期開校前兩天上午8:30班子成員在小會議室研究本期工作;開校前一天下午3:00全體教師會,安排開校工作;開校後的第2周星期五上午8:30全體教職工大會,布置安排本期工作;上學年期末開工作總結會,下學年開教代會;每學期教師放假後的第二天,開班子民主生活會。

5、每天晚學後,學生集合排隊,由班主任、副班主任護送到學校指定地點。

6、每天課間操,全體教師跟班上學生一起做操,做操來回排隊依次序走。

7、來人來客如何接待、教職工婚喪娶嫁如何處理等等都有規矩,不需請示,由主管人員辦理就行了。

二、實施“名師”工程,努力培養中青年教師

六十年代可以說全區最優秀的教師都集中在我們xx,而今,我們xx的“名師”卻沒有了,跑到哪兒去了,跑到觀寺國小、高加國小、古佛國小去了。這對於學校管理者來說,有一種危機感,因而,本學年我們響亮地提出了實施“名師工程”,要努力培養一批我們自己的名牌教師。

(一)開展“八個一”的活動:①每個教師制定一個進修提高的目標。中師——專科——本科——甚至研究生。②提高一項教學的基本功。(或三筆字、或普能話或簡筆畫或教具製作與使用……)③參加一次重大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④讀一本教育、教學或管理專著。⑤寫一篇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教育論文。⑥摘錄1萬字的教育讀書筆記。⑦至少能背誦150篇詩、詞、歌、賦或美文。⑧搞一項教育教學研究的小課題。

(二)強化教師微機培訓。每周星期二、四晚上7:00——9:00由學校微機教師王運國對教師微機操作進行輔導。從本學期起,教師的論文、工作計畫、總結等不再需要交文字稿,只需在微機上寫好後上傳到學校網站上來就行了。我們學校大部分教師已會微機的基本操作了。

(三)每個教師必須過“三課”。學校根據教師實際,給每個教師下達了任務或上“優質課”或上“合格課”或上“過關課”。要過“三課”的教師必須先在教研組內上,經教研組評審認為達到要求後,向教導處推薦,教導處和教科室再組織人員去聽課、評課,認為達到要求後,再向校長推薦,校長再組織評審小組去聽,聽後認真評審,最後由校長代表學校宣布評審結論。對上了優質課的教師進行掛牌表彰,實行每月補助50元的骨幹教師津貼。本學年共評審出優質課5節,合格課80節,過關課18節。這樣,極大地調動了教師鑽研教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