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們教育體制下的悲哀。他們沒法區分藝術和設計兩者之間的區別。於是我有一種衝動對於這個演講,這個有關設計教育的演講,我希望在座的前輩們能夠靜下心來聽一聽像我這個晚輩誠信的呼籲。
就讓我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藝術與設計。
什麼是藝術和設計呢?
藝術作品就是不受外界環境制約的創作,張揚的是藝術家自我的個性,而設計作品不一樣,它深受來自成本、市場、客戶、消費者、時間等等方麵條件的制約,因此美國設計理論家與評論家蘇珊·耶拉維奇(susan yelavich)曾這樣來為藝術與設計下定義:“藝術是冥想,設計是協商”。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簡單而有力的結論:設計是皮,藝術是心。
它們兩個頂天只是個遠房兄弟的關係罷了。
設計師總是以標榜自己為藝術家為榮,恰恰這個習慣是致命的錯誤,它阻礙了設計行業成為產業的步伐,因為設計作品永遠不同於藝術作品。
面對設計史我們會遺憾地發現,設計作品是擁有生命周期的,而不像藝術作品那么永恆。設計作品與生俱來就帶有流行色彩,並且身受世俗文化的影響。我們可以認真審視前輩的經典作品,放在今天的時代,或多或少都讓人感到了不合時宜,1980年代任何偉大的工業設計,在今天都不可能重新成為商品。
前兩年,我們很火爆的iphone3,可以說是風靡全球,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捧它,但是,今年,除了二手市場之外,我們在市面上已經看不到它的影子,因為,它的周期已經走到了盡頭,取代他的是iphone4s ,5,6…蘋果公司確實很值得尊敬,因為他們知道大眾要的是什麼,從而掌握了設計周期的脈搏。再牛的設計,掀起多大的巨浪,最後也會拍在沙灘上,然後退回大海里,一切歸於平淡。
我們偉大的蘋果賈伯斯設計的東西,一直以來,讓人們瘋狂追捧,但是從來就沒有過催人淚下的感動。
這就是設計,它只能打動別人,滿足別人,從來沒有人會為了設計而感動得淚流滿面。
那我們的藝術如果放到設計裡面,會是什麼個結果?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漂亮女孩去理髮,她只想給她那頭漂亮的長髮染個顏色,這個時候,髮型師就需要聆聽她的需求去創作,如果髮型師只根據自己的喜好,一下給女孩造了一個光頭,然後不斷給女孩推薦有多么個性,多么藝術……
我想,這個事的結果就是女孩會吧髮型師給幹掉吧。
如果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不能及時換回應得的市場回報,如果把時間都浪費在爭論,互相猜測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努力之中,企業的發展自然就很非常緩慢,經營結果就不言而喻。
因此在設計師走上專業之路之前,他們必須對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稍有了解,他們應該懂得設計的本質是什麼?設計能給客戶產生怎樣的價值?設計創造的回報從何而來?設計企業的運營模式將是怎樣?
在這我想介紹一本好書給大家,這本是叫“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出自廣告帝王大衛奧格威之手,我相信有的朋友已經看過這本書不止一次,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這本書是值得一年讀一次的好書
設計,不要盲目的相信統計數據
很多人在設計前後,總愛統計數據,做一些市場調研,這樣貌似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其實他們都忽略了,人,都是有防備心理的,路邊做的調研測試這可信度高么?比如你遇到一個陌生人問你一些問題,你肯定不會把最內心的世界暴露出來給對方,顯然,調研測試的可信度並不高!市場的需求,這些不會來自於路邊的統計表,只能靠你自己去聆聽每一個人的說話,仔細了解現在他們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