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依法治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演講範文

內容提要:民主和法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鄧小平理論以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為依據,結合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與要求,深刻地揭示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密不可分,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走依法治國之路。依法治國思想的提出是黨的治國方略成熟與發展的重要標誌。

關鍵字:民主;法制;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同志在xx大報告中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黨和國家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XX年建成有中國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中,其核心、實質和第一要義,是發展問題,即發展經濟,實現四個現代化。而發展經濟的首要保障,便是民主法制建設,即創造一個穩定、健康、有序、向上的社會環境。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的同時,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一、 依法治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文革”後,逐漸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面對“文革”後瀕於崩潰的經濟和混亂不堪的社會狀況,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了毛澤東的經驗,並深刻總結了毛澤東的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建設重於其它建設,注重製度建設成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基本治國方略。在實踐中,鄧小平漸認識到,法制是加強和鞏固制度建設的可靠保障,從而把民主與法制結合到一起,開創了鄧小平理論的新境界。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與法制密不可分,鄧小平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研究鄧小平的法制思想時,我們不能拋開他早期的民主政治思想。1941年,鄧小平在****中央北方局出版的《黨的生活》雜誌上發表的《黨與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一文中,開宗明義稱“三三制政權的實質是民主。”這種民主的含義是“必然在政權中反映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黨派立場,不同黨派階級的民主政治鬥爭。”共產黨的領導和政治優勢,“更基本的是從民主政治鬥爭中去取得。”顯然這種民主是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的有秩序的政治競爭(鄧小平這時稱為“政治鬥爭”)的民主,是以權利平等為核心內涵的現代式民主。正是在這種具有現代文明特性的民主框架是,鄧小平極力反對“以黨治國”。他分析說:假如說中國是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國家,則反映到黨內的是:共產黨員一般缺乏民主的習慣,缺乏民主政治鬥爭的常識與鍛鍊。“假如西歐共產黨帶有若干社會民主黨的不良傳統,則中國黨或多或少帶有一些******的不良傳統。某些同志的以黨治國的觀念,就是******惡劣傳統反映到我們黨內的具體體現。”可見鄧小平很早便認識到了“以黨治國”觀念的錯誤與危害性。這也促使了鄧小平對民主問題的深入思考。在經歷了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認識後,鄧小平終於在“文革”後確立了其民主思想的中心地位。

鄧小平先是提出了重視民主建設的問題。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的主題報告中指出:“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現在敢出來講話的,還是少數先進分子。我們這次會議先進分子多了一些,但就全黨、全國來看,許多人還是不那么敢講話。好的意見不那么敢講,對壞人壞事不那么敢反對,這種狀況不改變,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四個現代化怎么化法?”在鄧小平的主張下,三中全會明確了一個根本認識,即實現現代化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特別需要強調民主”

民主問題提出後,接著便是怎樣保障民主實施的問題。1978年12月,中央召開工作會議。12月31日鄧小平在其著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一論述指出了我國在今後一個時期法制建設的重要任務。他還對此作了進一步分析:在人治的條件下,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而這些是很不好的。因此,“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著些。”

1980年1 月,鄧小平在****中央幹部會議上指出:“我們堅持發展民主和法制,這是我們黨堅定不移的方針。”從而明確指出了發展民主與法制是我們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同年8 月18日,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 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作用。他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 ,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昵?”“史達林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情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於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 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同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報告中指出:“要繼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是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今後也決不許有任何動搖。”這些表明,鄧小平已深刻地認識到法制的重要性,並堅定了實行法制的決心。

鄧小平還重視法制的效果,關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在1980年,他指出:“在黨政機關、軍隊、企業、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法制觀念與人們素質有關。現在這么多年青人犯罪,無法無天,沒有顧忌,一個原因是素質太差。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國小,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這本身對人民是教育,同時能挽救很多人,挽救很多青年。”他的這一全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理論指導了全國普法運動的開展,並日漸顯出成效。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逐級成立了政法委員會,普法領導小組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形成了“打”,“防”結合的整治社會治安格局,保證了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鄧小平還意識到了在法制進程中人才過設的重性。1985年6月,他在同彭真談話時指出:“法律院校要擴大,要發展。``````我們從建國以來就對辦法律學院注意。在一些國家,大學畢業以後還要學習法律專科。經濟已開發國家領導人當中,很多人是學過法律的。建設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大批法律院校怎么行呢?所以要大力擴大,發展法律院校。”鄧小平還指出:“搞經濟建設、搞教育、搞科學、搞政法等等,應該說,我們的專業人才太缺乏了。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支堅持社會主義道德的、具有志業知識能力的幹部隊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隊伍。”“現在我們能擔任司法工作的幹部,包括法官、律師、審判官、檢察官、專業警察,起碼一百萬。可以當律師的,當法官的,學過法律的 ,懂得法律的,而且執法公正,品德合格的專業幹部很少。”鄧小平提出了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思想,是新時期,新世紀適應改革形勢對整個幹部隊伍的根本要求。遵循這個要求政法隊伍出現 了一大批嚴格執法、公正廉潔的優秀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人民律師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這些為我們完善法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的決議》中,鄧小平指出:“必須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完善國家憲法和法律,並使之成為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會主義法製成為維護人民權利,保障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為,打擊階級敵人破壞的強大武器。”在他親自指導、主持起草的十二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 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強調:“不要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制,決不是社會主義法制;不要社會主義法制的民主, 決不是社會主義民主。”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他更是突出地把“高度民主、法制完備”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加以闡述。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鄧小平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是他的法制思想在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國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被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焉,有了很大發展。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指出:“世界經濟的實踐證明,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市場經營活動的運行,市場秩序的維繫,國家對市場活動的巨觀調控和管理,以及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法律的引導和規範。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也需要按國際慣例和國與國之間約定的規範辦事,這些都 是市場的內在要求。”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戰略決策1992年12月,******又講,我們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 必須學會運用法律來保障市場經濟的運和,把市場經濟納入法制軌道。1995年,******指出,黨既要領導憲法、法律的制訂,又要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依法辦事。1996年2月8日,在****中央舉辦的中央領導同志法制講座上,******就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肯定了“依法治國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同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正式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治國方略確認下來。

此後,在對“依法治國”內涵的不斷深化理解中,又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997年9月,黨的xx大在科學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綱領,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並鄭重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鄧小平依法治國思想變為一項全新的基本國策。1998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又將這項內容載入憲法,這標誌著全新的依法治國思想的確立,我國完成了治國方略的根本性轉變。

“依法治國”思想的戰略指導地位確立後,我國進入了落實和完善這一基本國策的新階段。全社會對法治的認識越來越清楚,越來越重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一如既往的更加重視立法工作,各級具有立法許可權的地方人大及政府也積極參與法制建設工作,並加強了對立法工作的管理監督,保證了立法質量,制定了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急需的法律法規。XX年,******在全國宣傳部長工作會議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國”的主張,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是對法治思想的又一重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堅持依法治國思想的重要指導地位,開始了全面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特別是重視對弱勢群體權利的立法保障工作。把建成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確立了“以民為本”的執政思想,決心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為惠及全民的法治,更加明確了我國法治工作的發展方向。為科學法治體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人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完善和全新發展。

1997年9月,******在黨的xx大報告中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民眾在 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文化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段論述,指明了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民眾,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依據上憲法和法律,客體是國家事務,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並使其具有極大的權威。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這裡使用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概念,而不再使用此前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概念。“法治”與“法制”一字之差,但其本質涵義差別極大。“法治”即法學界所說的“水治”,須以人民民主和人民主權為基礎,與“人治”相對立,是一種獨立的治國目標和價值目標,體現著法律至上的精神觀念;而“法制”則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即法學界所說的“刀制”,是一種手段和工具,既一國現行法律規範的總和;而“法治”則為動態概念,即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的諸過程。因此,為了更為準確地反映現代法治的內涵和價值標準,黨的xx大報告和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均正式使用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準確表述。一字之改,反映了對鄧小平法制理論的發展和觀念的提升。九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五計畫綱要》則進一步明確指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這就將“依法治國”從治國方略的手段層次,上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目標的目的層次,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統一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之內。為了牢牢把握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重心是依法治官、治權、治理國家機器的本質,《十五計畫綱要》要求“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民主監督、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對“依法治國”概念加 以具體化的闡釋。“依法治國”思想最終成為一個科學體系。

針對xx大以來德治弱化的情況,以及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執行難”和“鑽法律的空子”等問題,******在XX年提出了“德治”的主張。他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法、治建設,屬於政法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我們應該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以德治國”的提出是對“依法治國”方略的完善和補充。首先,立法需要以道德為基礎。法律道德的主要來源之一是認可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範,法律規範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也應是先進的道 德規範。只有這樣,法律才能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和信仰,從而獲得順利實施的可能。其次,執法也需要以道德為基礎,公正、準確地把握立法的宗旨,合理、恰當、及時地裁決辦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素質。執法者的道德素質低下,就可能濫用權力,出現合法不合理的現象,甚至造成冤假錯案。因此,提高執法者的道德素質是保證法律的效力、公正的重要途徑。第三,守法更需要以道德為基礎。一個法治社會,守法應當是法律實施的基本的、大量的形式,外在的法律規範只有在轉化為大多數人內在自覺時,才能達到法的自覺遵守。道德素質高可以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維護法律尊嚴。道德素質低就可能不自覺守法,逃避法律監督.在社會調節手段、社會關係調整方式上,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二者結合的好,則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結合的不好,法律就失去了道德基礎,道德失去了法律的支持,就會事倍功半,不以達到預期效果。

總之,鄧小平深刻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民主法制的思想,奠定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奠定了治國方略根本性轉變的基石。從鄧小平到******,******,在依法治國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在繼承中又不斷的加以探索發展的。

論鄧小平依法治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