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司法交易行為的市場化——-信息經濟學視野下的司法腐敗演講範文

內容提要:司法交易行為是指寄生在司法活動過程中的各種腐敗行為或現象,依其在整個司法體系中的演化過程,從理論上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遞進層次:司法交易行為——司法腐敗——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司法活動市場化——司法的制度性腐敗。本文從社會信息經濟學的視角剖析司法交易行為的性質及其一般運行機制,從中概括出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基本構成體系和發展趨勢,進而揭示司法腐敗的規模化發展,不僅會促進司法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運作,還將導致司法活動的制度性腐敗。

關鍵字:司法交易行為 司法商品 司法商人 司法腐敗 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

try to discuss marketisation of judicial deals

__ the judicial corruption that an angl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abstract: judicial deals refer to all kinds of corrupt dealings in judicial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ir evolutionary process in judicial system, they can be theoretically divided into several levels as follows: judicial deals——judicial corruption——marketisztion of judicial deals——marketisztion of judicial activities——corruption of judi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dissects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judicial deal from an angl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eoretically, summarizes its basic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 then reveals that judicial corruption developed in large scale would accelerate market-mod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judicial resources ,and cause the corruption of judicial system.

key words: judicial deals judicial merchandise judicial dealer judicial corruption marketisation of judicial deals

試論司法交易行為的市場化

——信息經濟學視野下的司法腐敗

在我國當前的司法體制下,司法的存在狀態一般可分為動態的司法活動和靜態的司法制度。司法交易行為是指寄生在司法活動中的各種腐敗行為或現象,依其在整個司法活動中的演化過程,從理論上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遞進層次:司法交易行為——司法腐敗——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 ——司法活動市場化——司法的制度性腐敗。這種層次性涵概了以下內容:司法交易行為量的積累演變為規模化的司法腐敗;司法腐敗的規模化形成司法交易市場,促進司法資源市場化配置;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侵蝕司法活動的正常機體,誘使司法活動產生市場化因素和性質;市場化性質的司法活動勢必要求具有市場管理機制的司法制度出現,市場化性質的司法制度反過來成為司法活動市場化的制度保障;最後,司法腐敗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司法活動的制度性腐敗。

這雖是一種理論上的分析與探討,但隨著司法交易行為的發展,我們如不及時整治,那么,在其特有的市場機製作用下,它將會在適合的社會土壤中結出司法腐敗之惡果——公平與正義徹底淪為商品。

一、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基本構成體系

1、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社會基礎

任何一種市場,都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信息經濟的迅速發展與壯大,各種舊的社會關係在社會轉型的衝擊下,出現了分化、破裂、重構,各種新的社會關係在新的條件下,開始孕育、產生、確立,同時新舊社會關係之間出現交替、互換、磨合、重塑等等,這一系列繁雜的社會現象所引起的一切紛爭與矛盾,在窮盡一切非法律手段後,都需要法律進行最後的調整、分配、確認、保護以及創建,由此為法律的適用提供了廣闊而巨大的空間。法律及其作用由社會轉型前的虛無狀態,到如今幾乎被置於社會的主宰地位。這一巨大的反差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是極其深刻和複雜的,大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眾多訴爭亟待解決;2、執法者素質和執法水平參差不齊;3、立法水平有待提高;4、公民法律意識淡薄,崇拜權勢;5、司法體制的變革與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思想不協調;6、行政強權意識嚴重,臣民順從思想普遍;7、公民民主意識匱乏,人格不獨立。

2、司法交易行為的基本存在模式

雖然各種司法交易行為的存在形式和運行模式不盡相同,但其本質相同。因此,本文選用以下具有一般性的案件,剖析司法交易行為的基本存在模式。

某一買賣欠款糾紛案件 中,有債權人甲及其利益代理人 ,債務人乙及其利益代理人。案件訴訟標的額為2萬元 (其中含利潤3000元),相關的預得利益 數額為4000元,案件受理費、委託律師費、交通費等法定費用數額共為XX元。該案訴至法院後,債權人甲訴訟請求的最高取得利益數額為XX0+4000+XX=26000元,最低取得利益數額為XX0-3000=17000元。當該案件由法官a處理時,在案件事實基本清楚的情況下,存在以下幾種處理結果 :(1)接受甲的交易條件,滿足其合法的訴訟請求,確定乙償還數額為26000元,簡稱為正常處理方式。(2)在不明顯違背法律、法規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接受乙的交易條件,滿足其不合理答辯請求,確定乙償還數額為17000元,簡稱為不盡合法處理 。(3)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調整範圍內,考慮到甲、乙雙方提出的交易條件,確定乙償還給甲的數額為2XX元左右。該結果使法官a既得到甲及其利益代理人的好感,也受到乙及其利益代理人的好評,皆大歡喜,簡稱為折衷處理方式。其中,根據法院現行管理和評價機制的規定,採用折衷處理方式的法官綜合得分最高。

從社會現實看,法官選擇折衷處理作為結案方式 ,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已經逐漸為社會各界所認可和接受。這種結案方式究竟有多少是因司法交易行為而為,在此不好妄下結論。但不可否認,這種現象的蔓延速度和範圍是驚人的。

3、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構成要素

人類的行為要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特定模式的市場體系,必須有其基本的構成要素。司法交易行為的市場化形式實質上屬於信息市場的範疇,可稱為司法信息交易市場。

(1)司法交易行為的主體

司法交易行為的主體是指能夠使案件或與案件有關的諸種司法信息和司法服務進入市場並發生交易關係的各種參與人。包括:作為賣方的案件承辦人 ;作為買方的案件各方當事人及其近親屬;作為交易關係中介方的利益代理人;支持和參與具體的司法交易行為的司法監督、管理者。

(2)司法交易行為的客體

一般說來,在司法交易行為中,司法工作過程的各項工作成果(一般包括司法信息和司法信息服務兩大類)都有可能轉化成司法信息交易市場的客體,成為司法信息商品。司法信息商品是當事人之間發生權益讓渡的媒介物,是法律信息交換關係的客觀載體,沒有這種載體,市場主體的意志便無法體現,從而也無法產生市場關係。

司法信息是指案件事實和與之相關的法律信息。在具體的交易過程中,市場主體中的賣方基於交易目的,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地位優勢,將案件以及與案件有關的司法信息與知識轉化為商品,即將處理案件過程中的各個步驟和內容及掌握的相關法律知識量化為貨幣形式。

司法信息服務是指在司法活動中,司法信息的生產者或擁有者基於交易目的,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和主觀知識,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償服務的行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形式。一般而言,司法信息服務(包括法律信息服務及與司法活動相關的信息服務)轉化為商品必須通過市場主體的具體行為才能完成。

(3)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時空結構

司法交易市場的時間結構是指市場主體支配、交換客體的過程中,交易時間的連續性和間斷性的有機統一,即交易的方式和手段在時間上的表現形式。

空間結構是指在市場主體支配、交換客體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市場交易活動的範圍大小和等級層次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和比例,即司法交易市場的空間存在狀態。

總的來說,司法交易市場的時空結構就是指司法市場交易方式和空間存在狀態的統一。現實中,根據市場規模的大小,二者統一的結果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各自獨立的個案的交易形成一個小的市場單元;以一個合議庭或一個業務庭為單位進行的小集體交易,構成一個小市場;在一個法院或一個地區內進行的眾多非合意的、無組織性的司法交易行為構成一定規模的市場體系。我們通過分析研究司法交易市場的時空結構,可以確定司法交易行為的市場化程度如何。

二、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運行機制

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是指市場供求雙方實現交易的機制,主要指市場有機體內各構成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過程和功能。

市場構成要素的存在,只是為市場的確立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可能。要使靜態的、未然的市場變為動態的、確然的市場,必須有一定的動力使這些構成要素互動運轉起來,構成一定規模的市場運行機制。

1、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啟動的動力和條件

司法交易市場啟動的動力源於市場主體的各種欲望,概括的講,就是對合法權益和非法利益的追求,賣方為追求各項權益而出賣司法權力和知識;買方為尋求法律救濟或為逃避法律懲罰而購買。

司法交易市場啟動的條件是出現商品,出現買方、賣方、中介方,確立司法交易市場的供求機制。具體分析如下。

(1)司法工作產品變為司法商品

司法活動中的各項工作成果,包括司法信息及司法信息服務,在公正的司法過程中只是司法產品,不是商品。當司法交易者將這些產品用於司法交易行為時,各項司法工作成果就轉化為司法交易市場的商品。司法交易市場的主體進行的交易活動,不論交易的目的、形式、內容和結果如何,都能夠使司法產品具有交換價值而成為商品 。其中,司法信息服務在很多場合是由司法服務活動與法律信息或知識結合著進行的,它是以活動形式而存在的使用價值。當這種信息服務由市場主體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易活動進行轉換而具有交換價值時,司法信息服務本身就由司法產品變成了司法商品。

現實中,司法活動中的各項工作成果轉化為商品,為司法交易市場的啟動提供商機和條件,除了法官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重要的社會原因,那就是法官生活世俗化,福利待遇行政化,審判管理企業化。

(2)司法商品有價格

司法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也有價值和價格。司法信息商品的價值體現了司法信息商品生產者與需求者之間的關係。司法交易市場主體間的交易需求使司法信息及司法信息服務成為可交換的產品,又通過交易行為的實施過程賦予它們以交換價值,並以各種形態的價格(此類價格並非一定表現為貨幣形式)作為表現形式。

司法商品基於需求者的欲望和生產者的欲望以及二者欲望的相互滿足和相互制約,經交易雙方討價還價後,一般會達成意思較為一致的價格。該價格的特點是:第一,有了價格並不意味著交易雙方各自的交易目的能夠實現,因為交易目的實現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交易雙方的合意,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第二,交易內容決定交易價格。由於在個案中,司法交易的內容具有一次性、時效性和特定性,所以,個案中的司法商品價格也具有一次性、時效性和特定性,也就是說同類案件不一定有相同的價格。

(3)出現供求機制

在經濟學中,供求機制是指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具有的內在聯繫和動態平衡的規律性,它是市場運行的基礎。在司法交易市場啟動過程中,供求關係的出現是司法交易行為在市場上的反映。但是,各個獨立、具體的交易行為如不能組成一系列持續的、同性質的市場化供求關係,那么,只能算是偶發性的司法交易行為,不具有市場體系所要求的商品供求機制,即司法腐敗不具有規模化形式。

現實中,對司法商品的需求是一種複雜的社會需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滿足需求的方式和渠道也多種多樣。同樣,司法商品的供給也是一種複雜的社會供給。司法商品的特定性,決定了司法交易的特定性,決定了買賣雙方身份的特定性。因此,買方的購買目的能否實現,並不僅僅取決於他的購買意願和能力;賣方的出賣意圖能否成功,也不僅取決於他的供給質量和能力,還要受限於司法制度及管理水平的優劣程度。優秀的司法管理制度及管理水平能夠抑制或削減司法交易行為,低劣的司法管理制度及管理水平能夠推動司法交易行為,促進司法商品供求關係的建立。

司法商品供求關係出現的原因,除了人的主觀因素之外,還有其客觀因素。由於市場本身具有自動的生成機制,每次交易成功的刺激和誘惑以及由此產生的示範作用,使得從事司法交易的人認可和維護司法交易市場供求關係的存在和發展,也使得未從事過交易的人屈從或默認司法交易市場供求關係的產生和繁衍。市場以其特有的利益性吸引更多的交易者,腐蝕或排斥更多的反對者,從而自發的擴大供求關係,生成供求機制。

同時,由於司法商品買賣的非合法性決定了雙方的供求關係具有隱蔽性和風險性。買賣雙方在最大限度地保證交易成功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的公開性和風險度,將供求關係隱藏在黑暗中,儘可能地掩蓋和否認司法交易市場中存有商品供求機制,這也是當前人們不能清醒認識司法交易市場化(司法腐敗)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

2、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運行狀態

司法交易市場的運行狀態是指司法交易行為的運行過程、方式和內容,實質上就是司法交易活動的內幕 。

根據市場運行理論,司法交易市場的運行狀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司法交易行為的交易方式

任何司法交易活動都是從一個個具體的案件開始,個案交易就是司法交易市場的細胞。司法交易行為一般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現貨交易。是指在一定場所和條件下,交易雙方或者經由中介方進行“現貨交易”,當面成交,一般較多出現在行政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的執法活動中。如罰款、清繳、沒收、徵收等行為。“要單據罰100元,不要單據罰50元”,便是此類交易中的一個簡單範例。對於法院而言,此種類型的交易行為較多出現在案件的執行階段或提供法律信息服務的活動中,如查封、扣押、劃撥、拍賣或告知有關法律信息等。另外,在法院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時也存在此種交易行為 。

(二)契約交易。即由交易雙方或者經由中介方先達成交易契約,待確定的交易日或交易事項到來時,雙方再進行交易活動,實現交易目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司法產品已經存在,由生產者決定將其作為司法商品出售。如前述案件中,法官a告知原告甲:“你要求被告乙償付相關預得利益4000元的請求可得到全部支持。”甲為此付給法官a1000元禮金,這時判決“乙償付甲相關預得利益4000元”的內容,便經由法官a之手轉化成一種司法商品。如法官a事前不與甲協商,事後也不接受甲的禮金,雖然做出與上述相同的判決,但該內容只是司法工作產品,而不是司法商品。二是司法信息需求方與供給方協商促成信息產品產生以後,再將其轉化成商品。如前例,在案件判決前,法官a與原告甲約定:要是甲能夠讓庭長王某同意判決“乙償付甲相關預得利益4000元”的話,法官a就按此判決內容匯報。屆時,法官a的匯報得到庭長王某支持。由此,判決“乙償付甲相關預得利益4000元”的內容已經生成為司法信息商品,雙方完成了商品交易行為。

(三)信用交易。信用交易是司法交易行為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其普遍性從側面表明了司法交易活動已較為成熟。信用交易一般是指交易雙方或經由中介方在相互利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以延期付款或預收酬金進行司法商品買賣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的基本方法有:1、延期付款交易,俗稱“有情後補”,交易雙方或經由中介方進行交易時,由賣方去實現或完成買方的交易目的和要求後,再由買方支付酬金。2、預付酬金的交易,俗稱“先拿點酒錢”,指交易雙方或經由中介方進行交易時,由買方先支付酬金,再由賣方去實現或完成買方的交易目的和要求。述兩種交易較為普遍和易於理解,不再舉例說明。只是有時交易的時間跨度比較長,交易的內容較為複雜、隱蔽,有時不易發現或識別。

(2)在司法交易運行過程中發揮橋樑和溝通作用的中介人

司法交易行為的中介人在發揮著擴大司法信息交流和傳播的作用時,也對司法交易活動起到擴散和促進作用。

一般說來,中介人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其一是交易律師 。在司法交易活動中,律師相對於其他中介方特殊一些,因為他們既是是買方,又是賣方,可表示為:法官(賣方)—(中介)—(買方)律師(賣方)—(中介)—(買方)當事人。律師的特殊之處具體表現為:第一,律師與當事人進行的一切司法交易活動,都能夠以提供法律服務的名義進行,律師為此收取的一些非法費用也都可以冠以相應的合法名義。第二,律師與法官進行的正常司法交流隨時有可能被利用,成為律師與交易法官進行司法交易活動的合法外衣。第三,律師藉助其職業優勢和特殊身份,遊刃於法官與當事人之間,充分利用雙方信息溝通渠道不順暢的情況,促使司法交易活動的出現和成功,從中收取中介費或差價 。

律師在司法交易行為中的作用。首先是示範、誘導作用。一是誘導法官。律師充當“腐敗源”,利用支付介紹費、案源費等手段腐蝕司法人員,誘使法官成為交易方,促成司法交易行為的發生。二是誘導當事人積極參加司法交易。律師總是把沒有希望的案件說成有希望,把應告知當事人的法律信息隱瞞或歪曲,把不應告知的法律信息炫耀地透露給當事人,等等。其次是促進和保障作用。律師依據其身份和信息優勢,把中介的溝通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以促進司法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他們常常歪曲和封鎖司法信息,通過降低或提高交易雙方期望值的方法,來控制和調整司法交易利潤和司法交易風險。

總的說來,律師在訴訟過程中的交易活動既普遍又複雜,雖不宜全部定性為司法交易行為,但在我國特有的法治環境下,律師制度中的不合理部分無疑已經成為司法交易市場化的一個誘因和基礎,成為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制度性規定之一,就像一把雙刃劍,總是在借法律之力,刺向法律。

其二是當事人的親屬朋友等。當事人的親屬朋友等在案件承辦人和當事人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參與或促使司法交易行為的發生。在我國,公眾對一些禮尚往來的人情交易行為,大多持一種寬容和默認的態度。因而,此種類型的交易行為較為複雜,有一部分屬於道德規範的調整範圍,本文不再論述。

其三是中介法官。中介法官是指在司法交易活動中為審案法官與當事人牽線搭橋的法官。由於此種交易風險低,便於溝通,更易於被司法交易管理者利用和保護。此種交易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中介法官與審案法官之間是同級關係。例如,法官a處理法官b介紹的案件,當事人的酬謝由介紹人法官b獨占,這樣法官b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反之亦然。二是中介法官與審案法官之間是上下級關係,包括同一法院內的上下級關係和不同審級的一、二審關係。在此種交易中,由於存在級別、審級差別或隸屬關係,一般處於上位的法官依據職權優勢完成交易過程,是既得利益者,下位法官是預得利益者或剩得利益者。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二審法官對一審法官的控制交易。一審法官一般要被動的服從二審法官的交易目的,否則,二審法官對一審案件的“挑剔”水平將超乎尋常。可以說法官之間的腐蝕與被腐蝕,拉攏與被拉攏,是同步進行的,是腐敗之腐敗。

(3)司法交易活動中的交易規則

司法交易規則可稱為潛規則或陋規,是交易各方在進行司法交易過程中,心照不宣的、共同遵守的內部章程。它始終隱藏在一些正式的司法管理規則的陰影中,實際承擔著分配腐敗權力和利益的重任,其實質是交易方相互默認對方的非法利益,以犧牲國家和他人利益為代價,謀取自身利益。俗稱“交易方雙贏,非交易方埋單”。

一般說來,根據被損害的利益的形態,可分為有形利益和無形利益。有形利益是指案件當事人因司法交易行為而受損或喪失的應得利益,它是一種能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短期利益;無形利益是指因司法交易行為而受到侵蝕和損害的法律尊嚴和司法公正,它是長期的、無形的、觀念上的利益,是一種長期的國家和公眾利益。在所有的司法交易活動中,作為既得利益者或預得利益者的交易方,為了提高交易的安全係數和成功率,一般都最大限度地犧牲無形利益,儘量縮小對有形利益的侵害。這一做法,可以說是規則中的規則,司法腐敗的最大惡果。

(4)司法交易風險

司法交易風險有三種含義,一是指在司法交易過程中自發形成。在司法交易市場的運行中一般會自發形成一定的風險機制,此風險機制反過來又對運行狀態起著調整、制約 、維護的作用。該類型的交易風險一般是由交易方的揭露行為引起的。至於交易法官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或檢舉,較多涉及私人恩怨或交情等原因,它所造成的交易風險一般不全部屬於市場運行機製作用下的風險。二是指由於司法監督機制發揮作用引起的。司法監督機制是指法律、法規以及法院內部章程規定的對整個司法活動進行監督、制約的制度體系和運作過程。它是有效遏制司法交易行為產生、發展的法律武器,是摧毀司法交易市場化體系的制度性保障。一個完善和高效的司法監督機制不僅決定著司法活動的公正性,而且還影響著整個司法體制的優劣。相對於司法活動而言,一般包括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兩個方面。三是由於社會監督機制發揮作用引起的。

(四)交易風險的承擔

在司法交易活動中,各交易方如何承擔交易風險是比較複雜的,不僅關係到風險比例的劃分,還與交易方的身份、地位和權勢有關,沒有統一的規則或模式。

僅就案件當事人的風險責任而言。由於當事人在交易中處於弱勢和從屬地位,他們所承擔的交易風險要遠遠大於其他交易主體,並且由於交易的隱蔽性和非法性,他們所承擔的交易風險帶有被迫性和不宜公開性。一旦交易失敗,很難得到法律上的有效保護和救濟 。該種交易風險主要以投入無效或應得利益受損為表現形式。同時,當事人的風險責任對司法交易市場能夠起到控制或約束交易頻率和規模的作用。交易失敗迫使他以後對司法交易行為心有餘悸,不持積極態度,從而在客觀上控制或約束了司法交易活動發生的頻度。

3、具有司法交易市場化傾向的管理制度

司法管理制度是指司法管理主體為了對司法管理客體及司法信息活動進行組織、監督、協調和控制,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其中,具有市場化管理因素和性質的部分構成了司法交易市場的管理制度,他們是正常司法管理制度變異、退化的衍生品,是司法管理機制中的病灶和毒瘤,對司法腐敗起到制度性的保障作用,是司法制度性腐敗的有機組成部分。

分析研究現行司法管理活動中是否存在市場化管理因素,是評價現行司法管理制度優劣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現行的司法管理制度或規則中含有對司法交易活動起到市場化管理作用的因素或部分,就可認為這些制度或規則是劣等的;反之,如果這些制度或規則對司法活動中的交易行為起到抑制、清除作用,就應當認為是非市場化的管理形式,是優良的。

本文僅列舉法院內部的部分管理制度和規則,揭示他們具有的市場化性質或市場化傾向。自司法體制改革以來,法院制定和實施了一些只顧眼前利益或形式主義的制度或規定,對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沒有起到抑制、削減和清除作用,反而起到了維護甚至是促進作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管理方面。法院為解決自身財政困難的問題,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實施案件訴訟費包乾、案件訴訟費提成、案件訴訟標的額提成等管理制度。訴訟費承包制使得各基層法院儼然成了一個個贏利創收的企業,法院系統的企業化管理蔚然成風。現在諸多司法腐敗的癥結都根源於此。

(2)案件數量管理方面。為了激勵法官的工作積極性和提高法院的工作量,從9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又逐步實施辦案數量定額、辦案數量指標化、案件數量提成等管理制度 ,一級級定指標,下任務。這從根本上損害了法院中立、誠實的良好工作傳統,助長了形式主義、實用主義,致使各種拼湊 和虛報案件的行為泛濫成災。

(3)人事任免管理方面。人事管理制度是法院各項管理制度中的重中之重,是當前司法改革特別是法官職業化建設的重點內容 。現行法院人事管理制度存在許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對法官實行行政化管理,使在行政管理中較為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司法活動中變質為具有市場化管理傾向和內容的規定,這不僅降低、損害了法官應有的司法品格和職業特徵,選出一些行政化的法官,還會為司法交易商人 的產生提供制度上的支持,為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提供主體資源。

(4)在法院的各項管理制度中,司法資源配置制度的重要性僅次於人事管理制度。司法資源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司法資源一般是指法院中的職位、級別、福利待遇以及案件等。狹義的是指案件本身以及與其相關的審判權、執行權、調查權和知情權等。在此討論的是狹義司法資源的配置問題。

對有限的司法資源如何進行有效配置是提高司法公正與效率的關鍵。在具體的司法活動中,一個案件一般要經過產生、提起訴訟、審結執行完畢等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中各種權力和權益應該如何配置,不僅關係到司法資源配置制度本身的優劣,也直接影響著司法活動的公正與效率,是我們以制度約束和懲處司法腐敗的重要內容。現主要說明以下內容。

其一,案件及其相關信息的配置。案件資源是司法資源中的基礎性資源。要儘量使案件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除了將案件分配到崇信法律的優秀法官手中以外,還應取消一些不合理的保密制度,儘量擴****律信息的公開範圍 ,否則,就會人為地造成司法信息傳播渠道不暢通,侵害當事人的知情權,無形中增加了買方市場。在現實中,由於制定的司法資源配置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不科學,司法商人便有機會利用制度的缺陷或漏洞,視案件的可交易性最大限度地索要或換取利益、人情 等。

其二,司法權力資源的配置。主要是指司法權中的審判權、執行權等權力的配置問題。把有限的司法權力公正地配置給具有法律信仰的人,最大限度的最佳化權力的組合狀態,提高權力擁有者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這是我們在司法權力配置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在法院的具體工作中,無效配置導致司法權力的平均化。司法權力過分細化、分化,演化成搞權力平均,大大增加大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這種現象就如同市場經濟中的壟斷利潤平均化現象一樣,在司法權力的市場運作配置中,存在著司法交易壟斷利潤平均化的趨勢。無效配置還會導致司法權力獨斷。司法權力獨斷的弊端有目共睹,無須多加論述。

總之,對案件本身實行的市場化配置,僅是將案件商品化的行為,並不必然引起司法活動的市場化。而對法官及其工作實行市場化配置和管理,將法官的勞動商品化,其本質是在製造司法商人,這是導致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司法交易市場的主要特徵

根據信息經濟市場的基本理論,司法交易市場具備信息市場的以下基本特性:1、市場客體在流通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具有擴散極為迅速的特性。2、交易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3、司法信息交易市場形態的隱蔽性、多樣性和複雜性。4、司法交易信息的不對稱性。5、司法信息商品價值量的非確定性。

另外,司法交易市場因司法活動的特殊性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其一,司法交易市場永遠是買方市場,賣主和買主的身份地位不可更改,市場產生之初就具有壟斷性。司法交易中的賣方憑藉國家法律賦予的職責和司法權力,通過司法交易行為從買主手中獲取各種形式的“報酬”。這種“報酬”是他們憑藉司法權力壟斷和司法知識壟斷無償地從當事人手中榨取的“利潤”。這種“利潤”與其他任何市場中的利潤都不同,因為它是以損害法律的正義和人的良知為代價而產生的。

其二,法律所具有的公平正義信念,在司法交易行為中轉化成為商品。司法信息商品的產生具有層次性,依司法信息服務、司法信息、司法理念三個層次逐步深化。第三個層次即司法理念成為商品較為抽象,大的方面指社會整體上的法治觀念被商品化,小的方面指司法交易的所有參與者對法律信念所持有的商品化態度。再明確一些,是指司法者本人的法律信念、法律良知已經敗壞成為商品。司法者每一次交易行為,都是一次出賣法律良知的冒險,冒險的收穫就是法律良知的價格。價格的不同並不影響法律良知成為商品,而是更加表明法律良知已成為商品,表明司法交易活動市場的活躍和繁榮程度。可以想像,有這樣一個市場,裡面充斥著把人的信念和良知作為商品的交易,其可怕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三、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後果和現狀

1、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的運行後果

任何市場一旦啟動,必有其運行過程,有了過程也就意味著階段性結果的存在。對於司法交易市場而言,在它的種子——司法交易行為萌發的那一刻起,就孕育了它的罪惡果實。

本文僅就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過程中存在的階段性惡果,簡述

惡果之一:抗訴、申訴、累訴、纏訴案件增多。帶有司法交易性質的結案方式,使得當事人普遍認為案件具有可變性。只要在法院“有人”,能夠疏通關係,案件就有變化的“餘地”。因此,當事人為了案件具有的“餘地”能夠被自己所利用,而四處活動,托人求情,使盡各種手段和方式拉關係走門子;中介人和司法交易者也乘機混水摸魚,混淆是非,從中漁利。致使各種抗訴、申訴、累訴、纏訴、改判 案件逐年增多。神聖的法律就這樣慢慢地喪失了尊嚴、穩定和公正。

惡果之二:法律工具主義泛濫,法治信念喪失。由於案件的折衷處理方式在短期之內,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的激化,維持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因此,法律的“可操作性”得到廣泛的認可。但當折衷處理方式的短期社會效應發揮到及至狀態後,其內在的弊病也必然開始全面發作。首先,公民會逐漸認為法律只是法官用來處理紛爭的“工具”,使用“工具”的力度和幅度,不在於“工具”本身的規定性,而是取決於他們與法官這一“工具使用人”之間的關係。於是,他們不再相信法律的神聖與崇高,不再相信法律的公正與威嚴。其次,對於法官而言,代表公平與正義的法律,成為他們謀生和發展的手段,他們在適用法律時,不是考慮將法律的公正精神和原則予以實施和體現,而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法律的工具性作用。從而逐漸喪失對法律職業的神聖感,喪失作為法官所應有的法治信念和社會責任心。

惡果之三:審結案件的公正性逐漸降低。司法交易活動的實質是犧牲法律的公正和威嚴。因此,大量交易法官的出現,必然導致大量交易案件的出現,交易案件的劣質性從整體上降低案件的公正性。

惡果之四:制度性的報應將逐漸成為現實。司法體系是否公正高效是國家興衰的根基所在。如果我們設計和建立的制度,不是在尊重個人基礎上建立權利和義務平衡的制度,不是恰當的責任追究制度和貢獻獎勵制度,那么我們的社會將受到壞制度的報復,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懲罰。審視當前社會現狀,可以發現社會所面臨的許多困境和艱難,正是源於過去不合理制度而遭受的報應。為此,我們現在必須制定實施能夠造福後代的好制度,否則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

惡果之五:實行了司法庸政,就會淘汰優者,培植庸者,會從根本上降低司法的公正與效率,降低國家的法治水平,動搖全民的法律信念,提高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最終浪費國家的司法資源和社會財富。

惡果之六:一個不能持續給社會帶來公正與效率的紛爭解決機制,勢必會迫使大量的社會紛爭自行尋求應急的新解決機制。現實中,這些的新解決機制,除了一些正規的民間調解組織起到了良好作用以外,其他的大多發展成為社會的毒瘤,嚴重阻塞了當事人的合法救濟途徑。如具有黑社會性質的討債公司或集團。

惡果之七:司法活動具有的化解社會信任危機的功能喪失。司法交易活動使社會信任的最後救濟和保障渠道上充滿了便道和漏洞,使那些尋求救濟的人們相信的是關係、權力、金錢,而不再是法律本身。司法交易信息的傳遞和擴散,使人們普遍認為司法交易行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它對社會關係能夠起到調和作用。殊不知這種調和作用在給社會帶來極短暫的、表面的平和以後,接著所引發的諸多弊端卻在根本上加深了社會信任危機。

司法交易市場運行的最後結局:基於司法交易者對司法壟斷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中庸執法者逐漸淘汰優秀執法者狀態的持續存在,致使審結案件的公正性降低,優質執法者在司法隊伍中的整體存在基數變小。最後是整個司法領域將被玩弄法律的司法商人所充實,喪失法律誠信,直至司法的公正體系崩潰。

2、 對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現狀的理性認識

通過本文的論證,我們可以明確,究司法腐敗之本質,它是具有高額壟斷利潤的司法交易行為,是司法交易市場中一種成熟的交易形態,它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司法交易行為的市場化程度。同時,縱觀歷史,可以看到,司法腐敗之所以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法律發展史,就是因為司法腐敗生成於一種運行機制,而決不單純地產生於腐敗者的主觀意願。因此,探究懲治司法腐敗之真諦,在於明確法治建設中真正的困難和障礙是思想和制度上的落後,在於認識到懲治腐敗必須從體制開始,徹底制止司法商人和司法商品的產生,摧毀司法交易的運行機制。否則,我們的一切努力最終都將背離陽光,迷失於強大的市場運行機制之中。

我們知道,司法交易行為市場化能夠持續存在和發展必須依賴兩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其一是事實性條件,是指作為賣主的司法商人手中有多少司法產品是買主想購買的,又有多少是當事人不通過交易行為就不能實現的請求,如果作為買主的當事人可以不通過買賣交易就能夠實現其請求,那么司法交易市場就會逐漸消失或根本無法建立;其二是制度性條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司法管理制度對司法交易市場的運行機制不能起到禁止、削減和摧毀作用;第二,司法交易市場的運行機製得到某些司法管理制度的默認、支持甚至是保障,就是說司法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運作得到制度上的確認。因此,可以做出如下判斷:當前的司法腐敗正處在自發的、初期的、萌芽狀態的司法商品交易活動狀態,雖具有一定的市場化趨勢,但還未在整體上形成司法交易市場體系,是一個正在黑暗中運行的初級化司法交易市場,不過這種日益規模化的司法腐敗正在促進著司法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運作,尋求著制度性腐敗的保護。

(總計13000字)

參考書目:陶長琪主編的《信息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XX年版)。

作者:韓德強,男,山東省濟南市人,山東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人權理論。

試論司法交易行為的市場化——-信息經濟學視野下的司法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