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法治演講稿(4篇)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藉政治權力,按照稅法規定的標準,強制地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稅收是國家賴以生存的保障,國家沒有稅收作保障,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稅收因為要將一部分社會剩餘產品或一部分既得利益從納稅人所有轉變為國家所有,涉及到單位特別是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這就要求賦予徵稅權力的稅務機關必須切實履行稅收政策,公平、公正執法。如果稅務機關執法不公,不僅不能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產生不和諧的因素;稅收具有調節經濟的重要職能作用,如果執行政策走調,就不能使稅收調節達到預期的目的,也達不到經濟和諧發展的要求;作為稅務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徵稅的權力,執法形象、執法素質如何直接影響的是執法效果,如果執法不文明、執法違法,只能加劇社會的不和諧。

和諧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和諧社會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諧社會需要人人遵紀守法,和諧社會更需要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文明執法、依法執法、公正執法。在現實的稅收環境中,因稅收政策自身因素、“用稅人”、“徵稅人”、“納稅人”因素等不和諧的音符侵蝕著稅收的法制環境。其主要表現在:

一、政策制定的不嚴肅性。稅收政策的本身是用來約束廣大的納稅人,但稅收政策制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不穩定性的現象時有發生。如:營業稅起征點對越是貧窮地區越是實行低標準,似乎是在交通不便、經濟滯後的邊遠山區的個體工商戶的經營狀況、經營利潤的空間要好於發達地區;個人所得稅的個人“生計費用”的扣除標準上,法律規定了一定的彈性,有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上調,標準執行普遍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比貧窮的地區標準要高;對資源稅中的“其他非金屬礦原礦”徵收權下放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稅源基礎薄弱的省份當然不願放棄合法取得財政收入的機會,連“毛石、沾土”等都要實行“燕過拔毛”政策等等。稅務處罰更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營造了彈性空間。按照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什麼情況下免於處罰,什麼情況下從輕處罰,什麼情況下減輕處罰都作了明確的界定,除此以外的稅收違法行為稅務機關應當在規定的比例或額度內進行自由裁量。在執“罰”過程中,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處罰與否、罰多罰少本應視其違法情節,卻為當地經濟環境所左右:對經濟寬餘的地區一般是實行不罰或少罰政策;對經濟拮据的地方,執法機關也為了其自身的既得利益,處罰是“就高不就低”。如此一松一緊的不公正待遇,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身處劣勢的貧窮地區更加舉步維艱,而身處得天獨厚條件的富蔗地區還要“放水養魚”,必然“築巢引鳳”,外來投資一邊倒。“自然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加大“城鄉差距”。

二、政策執行的不公正性。依法徵稅是稅務人員的天職,但“徵稅”在有的時候難以做到“依法”,其中有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自身的因素,也有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

1、稅務人員“面情”觀點嚴重,法紀觀念淡薄。稅收政策最終是要依靠稅

歡迎到閱讀《依法治稅,構建和諧社會演講稿

務人員來落實,而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是生活在現實社會,而非真空中。所以在執法的過程中很難真正的實現自我“超脫”。在不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領域,是行政執法機關的天下。雖然中國的法制不健全只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在某些人的眼裡,法律成了其個人行使權力的工具,“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知法犯法”。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有的時候演變為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固定性”稅收的背後體現的是一種法律“靈活性”。如:稅務機關內部人員的“私人稅收”、“親戚稅收”實行“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政策,因為“要合群”、“要兄弟感情”;對有頭臉的政界要員的“沾親帶故”稅收,則看其“臉色”和“管事”的大小行事,因為單位要“生存”、領導要“位子”,不得不“瞻前顧後”、“察言觀色”。剩下的就是“無牽無掛”的納稅人,要么“死纏硬磨”、耍狠施潑,要么實行“感情投入”,要么老老實實的聽話。對這一類的弱勢群體,稅務執法人員總是鐵面無私:嚴格依法行政、應收盡收、應罰盡罰。還有一類明智的納稅人:按規定履行義務、按規定享有權利,不惜代價請“高手”進行稅收籌劃。最終是“老實的、不懂政策的納稅人吃虧”。 

2、地方行政干預。稅務機關作為行政執法機關,獨立依法行使稅收執法權,但現有的行政體制,特別是地稅機關,稅務經費收入有求於地方、領導的任免地方有“建議權”,所以執法受地方政府的牽制,極大影響了稅務機關正常的依法行政活動。如:地方政府對納稅人上訪,尤其是對集體上訪,總是從穩定大局出發,出面干涉稅收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慫恿了納稅人的違法行為,納稅人從中“受益”後,形成了遇事找政府的惡性循環,而不去尋求複議或訴訟的正當救濟途徑。又如:為了招商引資,地方政府將稅收作為營造寬鬆環境的突破口,實行稅收“打包”或違背稅收政策搞減免等等。

3、地區間的稅務執法大相徑廷。特別是在個體、私營企業以及個人的稅收上,由於這一類的納稅人普遍未建賬,收入很難核實,所以在稅款的核定上地區間的懸殊較大,並且其基本的走勢是農村高於縣城,縣城高於城市。甚至於在財政收入形勢好的個別地方,對車輛稅收、私房出租等個體(或個人)稅收幾乎無人問津或收個“毛皮”,形成大量的漏征漏管。如:某縣當地的個體運輸業戶的車輛20%都已不在本地上戶,並且車輛的營運證也不是業戶本人。納稅人為什麼要如此作?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地稅務機關是嚴格依法徵收,相對於外地稅負過重;又如納稅人利用稅務機關為了收入任務的心理和管理上的漏洞,對建安等勞務的圓票上,利用地區的政策差別與稅務機關蔸圈子。

4、有關部門對涉稅減免、扣除項目等的認定的隨意性加大了稅收的不公平性。如對下崗、失業優惠證的辦理上,個別

歡迎到閱讀《依法治稅,構建和諧社會演講稿》

勞動部門對在崗的、內退的、已在規定的時間以前經營的、處於領取失業金期間實現就業的等不符合條件的人員也予以辦理《優惠證》,形成了《優惠證》滿天飛。又如僱傭下崗失業人員比例的認證、殘疾證的辦理、工效掛鈎的工資基數的認定等。對這些單位來講,辦證也好,認定也好,反正也不傷害其自身利益,所以藉此機會“行善積德”、大開方便之門。由此在稅收政策的執行上使稅務機關處於尷尬境地。

由於稅務執法不公,納稅人在心裡上失去平衡。特別是在個體稅收上可以說是絕大部分未作到應收盡收,所以,一種攀比的心理,使納稅人不是首先考法律是如何規定或該繳不該繳的問題,而更多是關注其他人繳或未繳、繳多繳少的問題,產生對稅務機關執法的牴觸情緒,甚至於納稅人發生抗稅等過激行為。

三、偷稅等違法行為的普遍性。在現如今的稅收法制應當是比較完善的一部法律,對納稅人的稅收征管,稅法上都一一作了詳盡而具體的規定,但由於納稅人的法律意識普遍淡薄,尤其是稅收法律意識,稅收違法行為比較普遍。如:納稅人的建帳管理問題,稅收征管法明文規定:所有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都應當建立健全賬務,對確無建賬能力的,由納稅人申請,並且必須經稅務機關“行政許可”,方可建立簡易收支貼上簿,否則,稅務機關就可依法予以罰款。但目前個體、私營業戶既不建賬又不申請的違法現象比比皆是;又比如個體運輸以及私房出租的納稅人不按規定登記、不按規定申報、不按規定繳納的現象在各地幾乎是一個共性問題。以及納稅人銀行開戶報告制度存在的問題等等。稅務機關對企業單位的納稅檢查幾乎是屢查屢有,個體工商戶更是不言而喻。不能想像在一個偷逃稅盛行、征納雙方矛盾尖銳的社會,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更不能想像在一個不以偷稅為恥反以為榮的社會文化中,會綻放出和諧的花朵。  

歡迎到閱讀《依法治稅,構建和諧社會演講稿》

關於依法治校的演講稿
2018法治演講稿(2) | 返回目錄

依法治校不是一部分人“治”另一部分人,而是全體教職員工依據法律和校規自己約束自己。如果校規的制定沒有師生員工的廣泛參與,如果校規的內容得不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認同和自覺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依法治校。

某高校有一位法學教授當了院長,一方面大講依法治校,另一方面又大講惡法亦法。他明確要求教師和學生遵守學校有關機關制定的全部規章,而不管這些規章是人事處制定的還是房管科制定的,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至於有關機關是否對所有的人一律平等地執行這些規章,那他是管不了也不願管的。顯然,在他看來,校規不過是學校有關機關整治師生的工具。這樣的依法治校,只能讓師生們更加寒心,只能搞壞依法治校的名聲。

任何法律都具有預先公布、同樣情況同樣處理和強制實施的技術特徵,否則就不是法律。商鞅變法的時候曾貼出告示:誰把一根木頭從都城的甲處搬到乙處,就可以從政府領得若干黃金。一般人都不相信,但有一個人按告示去做了,商鞅果然給了他告示上所說的黃金。可見法的強制性決不僅僅意味著政府執法時不許百姓反抗,而且意味著政府及其官員必須守法和執法。如果高興就執法不高興就不執法,法律就沒有權威,人民就不會守法,法律從而也就達不到它的目的。國家的法律是這樣,校規也是這樣。從這個角度看,這位院長治下的某些“校規”是不配稱之為校規的。例如學校房管科制定的集體宿舍分配方案規定:博士一人一間,碩士二人一間,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者三人一間。而實際所做的是:博士即使是剛畢業的都分給兩居室,本科及本科以下者都分給二人一間,理由是學校規定的集體宿舍分配標準是下限;而碩士即使教了七、八年書也還是兩人一間,這時學校規定的集體宿舍分配方案又成了上限。我想,除非在這個學校里碩士被明確規定為賤民或私生子,否則即使根據惡法亦法的原則,這樣的校規也不配叫做校規。惡法可以在法律的內容上不平等,但在實施上仍然必須是平等的;否則只能是人治。

現在講依法治校,首先當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依法治校並不是要在學校里實行商鞅式的嚴刑峻法統治,而是要適應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民主法治的學校。如果這樣來理解依法治校,那么下面幾個問題就是不能迴避的。

首先,依誰的法治校?學校不能超然於國家法律之外,它必須執行國家的法律,校規只能規定國家法律沒有規定或規定不詳的問題。那么這些校規應當由什麼人或什麼機關來制定呢?根據民主原則,我認為只能由民主選舉的教職工代表大會來制定。學校各行政部門只能享有提案權,而不能享有規章制定權。涉及學生利益的校規,還必須讓學生代表列席並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我並不主張賦予學生代表以表決權,除了學生年輕幼稚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校里是過客,容易產生短期行為。)只有這樣制定的校規,才能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和權威性,才能得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自覺遵守。校規只有這樣制定,廣大師生員工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才不至成為被動服從而又心懷不滿的無所作為的被治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能按人口比例從各部門產生,而應當按國家關於後勤社會化和精簡行政機構的要求,根據國家規定的教學人員和非教學人員比例(這一比例必須保證專職教師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分別從教師和非教師中產生。教職工代表大會除了規章制定權外,還必須擁有學校自籌資金的預算決定權和決算通過權。法律的權威必須由立法機關控制錢袋來保障,校規的權威也必須由教職工代表大會控制錢袋來維護。這樣一來,學校行政部門的權力將受到極大的限制,但是他們同樣可以從依法治校中獲益,他們將不再有“聽哪個領導的”這樣的煩惱。

其次,依什麼樣的法治校?簡單地講惡法亦法顯然是不對的,否則就不會有“多數人的暴政”這個概念了,當年的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也就可以憑依法行暴的理由而不受懲罰了。法律必須公平,必須保障被治者的權利;校規也一樣。最起碼,校規不得與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相衝突,不得以多數人的意志剝奪少數人的平等權利。像“男三十五,女三十二”這樣的分房條件,就明顯與憲法規定的男女平等原則相衝突。就校規講惡法亦法,只有滿足了以民主程式制定、不與國家法律(包括憲法)相衝突、不歧視這三個條件,才能說得通。但是一項校規如果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即使需要修改,我們也只能說它是不合理的校規,而不宜叫它“惡法”。對於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不合理的校規,在正式廢除或修改以前,我們仍必須遵守。

再次,依法治校是誰治誰?現在講惡法亦法的人心中,依法治校似乎指的是由行政部門來代表學校治教師和學生,依法治校就是要加強領導和行政部門的權威。這種觀念必須改變;因為它一方面助長了領導和行政部門的特權思想,另一方面又打擊了廣大師生依法治校的積極性。依法治校不是一部分人治另一部分人,而是全體教職員工依據法律和校規自己約束自己。如果校規的制定沒有師生員工的廣泛參與,如果校規的內容得不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認同和自覺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依法治校。我並不主張廢除一切強制,但是一項法律或校規如果不是把極少數人而是把大多數人假定為需要強制的對象,它是注定要大打折扣並且要短命的。

最後,依法治校怎么治?跟法律一樣,校規也不能只有實體性的規定,還應當有合理和可操作的程式性規定,代表學校執行這些校規的機構必須按規定程式執行校規。如果沒有程式性規定,則必須符合正當程式原則。正當程式的有些內容已經由法律或法院的判決予以明確,例如對某一個或某幾個人不利的決定應當在作出決定前聽取當事人的申辯、應當給申辯者以必要的準備時間、應當在作出決定後及時送達。起碼,正當程式原則要求執法者在無具體程式規定時憑良心操作,不得濫用權力。

依法治國主題演講稿
2018法治演講稿(3) | 返回目錄

依法治國主題演講稿一:法律就是秩序。

尊敬的各位評審,各位領導,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榮幸能有機會站在這個舞台上,今天我在這裡的演講題目是:法律就是秩序。

有人說,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法律。的確,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業的生產運營、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離不開法律。法律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似乎它給遵守者帶來諸多的“不便”,但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來講,卻給整個社會包括遵守者本人帶來毋庸置疑的益處。正如交通公益廣告中說的那樣:“沒有紅燈的制約,便沒有綠燈的暢通。”

有人說“法律”是黑色的,因為它在犯罪人面前,意味著判決、處罰;“法律”亦可以說是紅色的,因為它在無辜者面前,代表著正義,公平。當某人被證據確鑿地證明有罪或無罪的時候,法律就得到了體現,正義就得到了伸張。法律在這個社會中是一種權威,人們需要參照它來生活;法律是一扇屏障,是那些弱小的人溫暖的家,他們的利益在這裡得到了保障,他們權利在這裡得到了自由;法律更是一條粗大的鐵鏈,它緊緊地綁住犯罪分子,讓他們無法在這個社會中胡作非為。我認為,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讓守法成為一種習慣,社會才能更和諧,人生才能更平安! 所以,即使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權重,也不能違反法律。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是守法的典範。有一次,總理去開會,在路上,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交警批評司機卻耽誤了總理開會的時間。同車去的幹部想和交警交涉,總理嚴厲制止說:“這怎么行?交通規則是政府頒布的,政府總理應該帶頭遵守。總理不遵守,就是帶頭破壞制度”。直到交警放行,總理一行才離開。守法必先嚴於自律,這是一種行為操守,更是一種道德修養。

我們國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碩果,原來很多對法律一無所知的人,如今都能運用法律來尋求一個說法,就像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樣,普通人的法律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但讓守法成為一種習慣,確實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現實生活中,像成克傑、胡長清等腐敗分子無視黨紀國法,恣意踐踏法律,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壞影響的案例,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說。就讓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每次過馬路,我們是否都走斑馬線?每次開車,我們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搶行?在我們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規仿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或許正是我國許多城市交通違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我們生活在法制國家,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我們應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我們都曾做過這樣的一道題目: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該怎么辦?回答是: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是這樣說的,但未必能完全做到。當我們真正遇到類似的事時,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放棄了行使的權利。但你知不知道,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不明智的,是縱容他人的錯誤行為。既然我們學習了法律,就要善於運用,以法律之矛,攻違法之盾,敢於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為社會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你要知道因為重要,所以學法;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

同志們,親愛的朋友們請拿起法律的武器吧,讓法律在我們心間長駐!最後,我想用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演講,那就是“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好的秩序,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法律。

謝謝大家!

依法治國主題演講稿二:我心中的法治社會

從幼稚園到國小再到國中,一直到現在的大學,我的生活從未曾和學校脫離過關係,作為一個學生,放假期間在家,上課期間在學校,往返於家和學校之間,就算是在路途中也會有父母的接送,時刻生活在父母的關心下,生活在學校溫暖的懷抱里,感覺到生活幸福,不僅擁有對個人人身安全的信心,更擁有對財物安全的信心。時時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以至於對電視上、新聞里、社會中所聽到的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並沒有更深刻的認識。聽到“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這個主題,我在想這是不是離我很遙遠呢?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我們會聽到因為一些人不守法給他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而感到痛心。學生時代的我們沒有機會去踏進社會感悟它的好與壞,我們就像是花朵倍受呵護。但是我們始終要踏入社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去打造自己的人生,我們不希望那些違法的事情發生在別人的身上,更不希望發生在自己的親人、朋友身上,我們希望我們將來生存的環境是平安的、和諧的,所以我們要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更要監督別人,勇於和不法之徒做鬥爭,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只有弘揚法治精神,才能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我願意為我心中的法制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網路安全是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重大安全隱患之一。前幾年聽同學說她輟學的堂妹去見網友,後來便再也找不到了,雖說網友會面的見面地點離家不過幾百米,但卻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她的叔叔嬸嬸整日打聽堂妹的下落,奶奶整日哭泣至一病不起,一個家庭從此失去了快樂,家人整日擔心女孩的生命安全,讓聽到的人無不痛心。也聽說過有的同學因為會見網友而被傳銷組織非法控制,家人和學校都無法得知其下落,束手無策,幸運的同學可能最後會平安逃脫,但誰能保證大部分的人是幸運的?網路這個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作為大學生,電腦普及率高達90%,我們利用網路學習、寫作業、搜學習資料,我們不能拒絕網路,不能拒絕進步,我們同樣也不能忽略網路帶來的危險。有很多人沉迷於網路聊天,進而網友見面,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上的成年人,被騙財的人屢見不鮮,也許有人會說吃一塹長一智,可是如果被騙的是生命呢?那將會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儘管社會在進步,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不良現象得到了抑制,但是有些不法之徒仍然趁機危害社會,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更要保護好自己不受到傷害,一旦受到不法傷害,要運用智慧與其做鬥爭,弘揚法治精神需要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力量,我心中的法治社會是一個沒有欺騙,沒有傷害的美好社會!

遵守交通規則,珍愛生命是大家所共知的。可是現實生活中,道路上出現的“橫衝直撞”、“醉酒駕駛”等不良現象層出不窮,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被無情的車輪奪去,一場場車禍片刻發生,一幕幕悲劇令人萬分痛惜,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按交通規則行駛釀成的惡果,與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方向相差甚遠。看到那些正直花季的少男少女失去雙腿,看到那些在車禍中失去父母的孤兒無助的眼神,看到那些被車輪攆走的幸福,我真的想責問想痛斥那些醉酒駕駛的人,你們有什麼權利剝奪別人的健康,剝奪別人幸福的生活?這樣的人是可恥的。要想制止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就必須加強執法的力度,不讓危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人鑽法律的空隙,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我們每個人都嚴格監督違法之徒,與其做鬥爭,為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出一份力。我心中的法制社會是一個沒有傷害,沒有違法逃逸,人人把他人的生命當成自己的一樣去愛惜,司機們都能做到飲酒不駕駛,駕駛不飲酒,一路安全的幸福社會。

一直聽說有很多人罵90後是沒有羞恥心、愛心和同情心,冷漠的一代,90後這個稱呼似乎是貶義的代名詞。雖說我不是90後,但我並不認同這一觀點,我認為這是非常片面的,無論是70後、80後、還是90後,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好也有壞,一個人的品質不在於他出生於哪個時代,而在於他所生長的環境,在於他的父母、親人,他身邊的人是否給了他良好的影響。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應該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應該樹立榜樣,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精神文明不落後。這樣還會有90後這樣那樣的門事件嗎?還記得世博會的安保人員被毆打事件嗎?究其原因是這些人的道德底線出了問題,其法律意識的淡薄釀成了讓社會寒心的悲劇,也更加反映出我們的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切實貫徹鄧小平同志的“法制建設要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的思想,讓未來的花朵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和道德素養。由此可見,法律的確是人類社會和諧的基石,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不竭源泉。我心中的法治社會是一個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

建立一個文明、法制的城市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目標,只有了我們懂得了法律,了解了法律才能去遵守、去維護它。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爭做一個懂法執法的好市民,只有我們自己先執法懂法,先成為了一個良好的榜樣,這樣,其他人才會跟著我們去做,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然而,建立一個法制社會這個如此重大的工程,僅僅依靠我們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不斷提高依法治國水平。以思想文化教育為說服力來影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以法治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政府要做好的事情,作為公民,我們要嚴格約束自己,為兒童、為他人樹立良好的榜樣,法治社會的建設人人有責。法制建設的加強能推動一個社會的發展,完整的法律體系,嚴明的執法機構能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能增強我們捍衛法律尊嚴的意識,能促進人與人的和諧,能為和諧社會的到來搭建堅實的基礎。

法治建設加強了,沒有人因為醉酒駕駛而置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於不顧,沒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他人,人人為孩子、為他人樹立良好的榜樣,人人懂法、守法、護法,和諧的社會離我們還會遠嗎?我堅信,我心中的法治社會必會成為現實!

依法治國演講稿
2018法治演講稿(4) | 返回目錄

依法治國演講稿一

今天很高興能在這裡與大家共同探討普法工作的重大意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談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

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你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裡,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沒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們也不會擁有自由。法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們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

我想通過這么一說,大家都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了,那接下來就應該要學法了。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我們凡事要講道理,如果我們人人不講理,那我們的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還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我們的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學法用法,從我做起。”應該會有很多人同意我的這個看法吧?有句古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點滴小事,積累成山。別看這“學法用法,從我做起”,說著容易,可要真正做到,還是得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覺悟的。

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一件小事情,它正是你素質修養的體現,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做了一個好公民,也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違反了規章制度。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當你在過馬路的時候,你有沒有嚴格按照交通規則呢?“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定你有沒有銘記在心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體現公民的素質和修養。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從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學法用法,遵守法律,進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會形成大家都來學法用法,大家都遵紀守法的大好局面,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有越來越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違法犯罪活動就會大大減少,人民民眾就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逐步成為健康、文明、法治的國家,這不正是我們普法的目的所在嗎?

同學們,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自己,請記住“學法用法,從我做起”!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依法治國演講稿二

尊敬的各位評審,各位領導,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榮幸能有機會站在這個舞台上,今天我在這裡的演講題目是:法律就是秩序。

有人說,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法律。的確,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業的生產運營、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離不開法律。法律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似乎它給遵守者帶來諸多的“不便”,但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來講,卻給整個社會包括遵守者本人帶來毋庸置疑的益處。正如交通公益廣告中說的那樣:“沒有紅燈的制約,便沒有綠燈的暢通。”

有人說“法律”是黑色的,因為它在犯罪人面前,意味著判決、處罰;“法律”亦可以說是紅色的,因為它在無辜者面前,代表著正義,公平。當某人被證據確鑿地證明有罪或無罪的時候,法律就得到了體現,正義就得到了伸張。

法律在這個社會中是一種權威,人們需要參照它來生活;法律是一扇屏障,是那些弱小的人溫暖的家,他們的利益在這裡得到了保障,他們權利在這裡得到了自由;法律更是一條粗大的鐵鏈,它緊緊地綁住犯罪分子,讓他們無法在這個社會中胡作非為。我認為,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讓守法成為一種習慣,社會才能更和諧,人生才能更平安!所以,即使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權重,也不能違反法律。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是守法的典範。有一次,總理去開會,在路上,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交警批評司機卻耽誤了總理開會的時間。同車去的幹部想和交警交涉,總理嚴厲制止說:“這怎么行?交通規則是政府頒布的,政府總理應該帶頭遵守。總理不遵守,就是帶頭破壞制度”。直到交警放行,總理一行才離開。

守法必先嚴於自律,這是一種行為操守,更是一種道德修養。

我們國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碩果,原來很多對法律一無所知的人,如今都能運用法律來尋求一個說法,就像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樣,普通人的法律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但讓守法成為一種習慣,確實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現實生活中,像成克傑、胡長清等腐敗分子無視黨紀國法,恣意踐踏法律,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壞影響的案例,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說。就讓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每次過馬路,我們是否都走斑馬線?每次開車,我們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搶行?在我們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規仿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或許正是我國許多城市交通違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我們生活在法制國家,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我們應讓法律在心間長駐。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相關文章:
理想與現實之間 ——漫談法學流派與法治演講範文
政治文明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關係研究演講範文
依法治國演講稿
法官選總統? ——從美國大選看法治的力量演講範文
依法治國主題演講稿
正確的觀點、缺憾的論證——評郝鐵川先生《中國依法治國的漸進性》一文演講範文
法治:觀念先行演講範文
也談依法治國演講範文
新論本土資源與“西體中用”的法治建構模式演講範文
法治的價值追求演講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