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學演講稿(3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

應咱們商會領導的邀請,今天有幸與眾位社會精英相聚在這裡,共同學習先賢聖哲的教誨,探討人生哲學,去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打造一個幸福和諧的社會。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讓我們難以擺脫的“義”和“利”的兩種生活態度。關於“義”和“利”這兩個的具體含義,我就不多解釋了,想必大家都非常的清楚。今天我們就是要特別探討一下“義”和“利”在我們的生活理念中的影響結果。

朋友們,為使“國富民強”,不斷發展經濟、創造財富,人人生活得幸福安康,固然是民眾生存的“夙願”,也是人們的生活追求。同時,“改革開放”的主導思想也是:“讓民眾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與享受財富而活著”。而“開放”幾十年來的社會發展模式已出現了“人人為財富而活著,你追我趕、你爭我奪”。同時,逐漸拉大了的社會貧富差距,導致了大部分人為追求富足的財富而勞累,生活壓力過大,怨天尤人,卻又享受不到生活“幸福快樂”的感覺。那么,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孟子講:“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看今天,國民教育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了,而大眾的道德修養卻低落了。有多少“已經富足”的富商大賈,仍在瘋狂地掠奪社會財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多少已“享受國富”的達官權貴,仍在無止境地貪婪奢侈享受,“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有多少為“實現夢想”的投機分子,仍在處心積慮地坑騙大眾;有多少為“維持生活”的勞役民眾,仍在為最基本的生活“吃住行”而起早貪黑。人人為利而生存,就要不擇手段,悖離公理、喪失道德。“政之不行焉,教之不成也。”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經濟發展了,稅收增多了,國庫富足了,而人們的道德精神修養卻日趨貧乏,諸多社會矛盾也在逐漸加劇。這著實讓我們不得不“為將來的社會穩定”而擔憂。“居安思危”啊!“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聖人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立身行道,名揚於後世,以顯父母”。 “我們活著為了什麼?我們活著為了誰?我們又為誰而活著?”。我們華夏民族不但是為自己活著,更是為祖宗活著,為父母活著,為子孫後代而活著。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享受而活著,為了自己這一代人活著而創造財富,那么,我們的父母怎么辦!我們的子孫後代怎么辦!我們又如何面對我們的先人?!如此者,“家將不家,國將不國”啊!聖人講:“孝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和諧的生活,就應該是大家能夠“順心、舒心、開心、安心”地生活。“安居”了,才可能“樂業”。那么,若要“安心”,就需要“開心”;若要“開心”,就需要“舒心”;若要“舒心”,就需要“順心”。任何事情,若做起來不順心,即便做了,也不會舒心;帶著不舒心的心情去做事情能開心嗎?會有成就感嗎?做了不開心而又不願做的事情,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而已,對所做事情的結果會負責任嗎?會心安理得嗎?《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孔聖人言:“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我們的古聖先賢這些教誨,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恐怕已經被眾多人視為“垃圾”了。當大家在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先恐後的時候,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民族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利益,也將被拋棄到九霄雲外。當下有多少子女與父母之間產生的贍養矛盾,為什麼?總嫌父母給與自己的太少,心中只有財利,而無有對父母養育的感恩回報態度;兄弟姐妹爭財競產矛盾,為什麼?總嫌自己得到的少,心中只有財利,哥哥姐姐不知道關愛、包容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不知道恭敬理解哥哥姐姐;夫妻背叛離異矛盾,為什麼?總嫌對方付出的不夠,心中只有財利和享受,丈夫不知道體諒妻子的辛苦,妻子不理解丈夫的為難;商業欺詐欺騙矛盾,為什麼?總嫌錢賺的太少,心中只有財利,只顧自己眼前更加富有,不顧別人受到欺騙傷害的感受;老闆與員工的待遇利益矛盾,為什麼?總嫌給別人的太多,心中只有財利,只嫌員工為自己創造的太少;官場權利腐敗矛盾愈演愈烈,為什麼?總嫌自己享受的條件太低。如此下去,做子女的有誰還會顧及父母的感受?更別談“孝順”了;做長輩的有誰還會顧及子孫後代的感受?就別講“慈愛”了;做哥哥的有誰還會顧及兄弟的感受?也別再說“敬悌”了;做丈夫的有誰還會顧及妻子的感受?就別講“關心”了;做妻子的有誰還會顧及丈夫的感受?也別談“體貼”了;做下級的有誰還會顧及領導的感受?也別講“忠誠”了;做上級的有誰還會顧及屬下的感受?更別講“仁義”了;孟子講:“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

那么,今天的人們為什麼會感覺生活壓力大?為什麼與人交往會有相互不信任的感覺?為什麼大家會輕視道德和公德?因為大家對生活中的物質欲望過高。大家都在為更充足的物質享受而奔波勞累,都在你爭我奪社會財富。國家在爭、官員在爭、民眾在爭。如此,人人都在共同爭奪這“一堆金銀財寶”,哪還有“禮讓、仁義、廉恥”而言?“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信。”那樣的話,大家會和諧嗎?家庭能和諧嗎?!團隊能和諧嗎?!社會能和諧嗎?!在爭奪財利的社會裡,“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必然會使少數富者越富,多數窮者越窮,貧富距離拉大,社會階級對立矛盾加劇,小人逐漸增多,君子逐漸減少。最終將會導致大眾貧窮者心理不平衡,不順心、不舒心、不開心,也就難以安心。被逼無奈“做小人上梁山”,“窮則思變,要乾要革命”“打破一個舊世界,再創造一個新世界”。孟子講:“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文化影響思想,思想引領政治,政治指導經濟”。什麼樣的經濟結構和體制,取決於什麼樣的政治環境;什麼樣的政治環境,取決於什麼樣的思想基礎;什麼樣的思想基礎,取決於什麼樣的文化影響。所以,孔聖人說:“夫政者也,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大學》中講:“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這也就是家庭和諧、團隊和諧、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性規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也就是順應了這一社會發展規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也必將會呈現出“和諧盛世”的理想局面。謝謝大家!

國學伴我成長演講稿
2019國學演講稿(2) | 返回目錄

伴隨著優美的上課鈴聲,朗朗的讀書聲再次在教室里響了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就是我們三堤國小全體學生每天中午必修的國學內容。通過誦讀和老師的講解,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更大的收穫是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就清楚給父親溫暖床鋪。而作為同齡人的我卻感到很慚愧,什麼事情總是先想到自己,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父母和長輩。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跑前跑後地為我治病,都累瘦了,可我卻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就衝著媽媽發小脾氣,想想黃香,想想自己,唉!真是不應該呀。

自從學了國學後,我還了解到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燦爛的文化,身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更要努力學習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作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國學使我懂得要有禮貌、要孝敬父母長輩、要樂於助人、要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等等,我一定要把這些道理用到我的行動上。讓我們走近國學,品讀經典,在閱讀中增加知識,在閱讀中開啟智慧,在閱讀中淨化靈魂,在閱讀中充實生命!讓我們一起享受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的快樂與自豪,共同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祝福我們的祖國明天更加美好!

還有一次,用“可愛”造句。這個學生連造兩句:1,我是個可愛的孩子。2、媽媽說:“你真是個可愛的孩子!”我們看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為什麼?因為他可以說是典型的“三不產品”:上課幾乎不聽、作業幾乎不做、錯誤幾乎不斷。這樣的學生到哪兒都是“兩頭丟臉”:丟家長的臉,丟老師的臉。就這樣的學生竟然認為自己是可愛的,我們怎能不笑?

然而笑過之後,更多的是震動。“語氣溫和些。”“我是個可愛的孩子。”這是什麼?這不正是一個孩子心底的吶喊嗎?課堂是舞台,但他們不願做永遠的配角!課堂是花園,可他們不願做被人遺忘的小草野花!他們也渴求學習的快樂,他們也渴望成為課堂的主人!

是的,也許他們是暫差生,可只要想到他們也是不幸被蟲害咬傷的花草,你怎么忍心再來傷害?也許你是恨鐵不成鋼。可這也不對,一旦“恨”當頭,就很容易做出違反教育規律的事,從而導致悲劇的釀成!也許他是一犯再犯。可我想,這也很正常,好比人傷風感冒。人都會感冒,感冒了怎么辦?很簡單,治。治好了還會得,得了可以再治。反覆感冒,說明身體抵抗力弱。一個小孩反覆出錯,只是說明他們自制力差。需要什麼?需要的是更多的關懷更大的耐心,而決不是粗暴的打罵!

我們小學生正處於生理的發育階段,心理非常單純,最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傷害。但是,生命總是眷顧有安全意識的人,而安全意識是從日常行為中體現出來的。比如:遵紀守法,遵守交通規則,自覺抵制暴力、黃色信息和毒品,遇事要冷靜,做事多想想後果,做到三思而行,同學間有了矛盾要冷靜解決,不要以非對非。學會求助他人,學會躲避風險,如:遇到火災要及時報告大人,或撥打119報警電話,不能貿然隻身去救火,因為我們小學生人小無能力;遭遇暴力(以大欺小)一定要想辦法及時脫身,報告老師或撥打110電話報案,要學會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或不良誘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知識很簡單,但如果做不到,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就可能收到威脅,同時我還希望同學們做到“四防”,即:防火——嚴禁玩火,禁止把火源帶入學校,杜絕火災事故發生,一旦遭遇火災,要學會正確的逃生方法(班主任按要求指導學生);防水——嚴禁私自下河堰洗澡,杜絕溺水事故的發生,如果發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萬不能因為害怕而逃離現場;防盜——關好門窗,注意自身財物的保管;防自身安全——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和學校安全常規,嚴禁課間或戶外活動時不聽從老師教導、追逐吵鬧傷害事故的發生。

國學學習體會演講稿
2019國學演講稿(3) | 返回目錄

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叫楊舒雯,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裡向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個初學者對國學的感悟,當然我的內心也是萬分慌亂的,所以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長輩指教。

國學,在我心目中就是一種可以被稱為“和血液最相近”的存在,它固然高深,卻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我才剛剛踏上這條國學之路,便萌生出一種強烈的想法,我不要做那種研究了一輩子中華文化,仍感覺離自己很遠的文弱書生,我認為,國學不能算是血液,人善良的本性已被玷污,國學的作用就是將這些雜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恢復最初的樣子,如此,它便是一味醫心的良藥。國學,包含的內容極其之廣,其海納百川的心量令人讚嘆,老師告訴過我,做學問要“死去活來”,可以適當的死讀書,但一定不能讀死書或書讀死。學經典,最需要的是活靈活現,而不是死氣沉沉。

我們書院有一個講《論語》的老師,講的非常有意思,他總是能應很有內涵的話,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後來我們向他請教為什麼能把《論語》講的這么生動時,他解釋道,語言是有語境的,當你能夠藉助語境的描寫來突出語言時,帶來的效果一定是成功的。其實,日常學習也是這樣的,當你認真去體會語言環境時,便會發現樂趣多多。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自身有了很多的改變和感觸,特別是對一些經典的理解上,也逐漸步入正軌。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圍繞著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後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 仁 義 禮 智 信 孝 悌 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其實,人們大都是有些阿q精神的,總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說錯一句話或者辦錯一件事情,頓時新生羞愧之感,但轉瞬之間,剛出現的羞愧就漸漸消失了,顯示給自己找一兩個理由,接著成千上百個理由就出現了,認為自己完全是正確的,話也沒說錯,事情也沒辦錯,再過一段時間來看,自己簡直可以稱之為聖人了。所以孔夫子對此發出感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歷史上也有很多現貨的例子,如晚清忠臣曾國藩。

自前段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有,我便格外的對曾國藩感興趣,兩者乍聽沒有什麼關係,讓人摸不到頭腦,其實只是通讀明史後發現歷朝歷代的官吏、大臣等曾身居高位的人,他們最終幾乎都沒落得好下場,如嚴嵩、張居正、俆階、魏忠賢……但為什麼曾國藩從一個兩榜不第的鄉下小子,進入大清國培養官員的最高學府——翰林院,官拜翰林院檢討,後來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曾國藩緣何仕途之路這么穩固順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時時反躬自省,雖身居高位,依然省克自新,不被眼前的繁華和舒適所迷惑,他的日記中曾多次出現過“語不誠”、“心有驕氣”、“言不誠”、“語多不誠”、“口過甚多”、“有狂妄語”、“言多諧虐”“背議人短”之語,自責之意甚矣,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在“言行不一”時,心中仍存有一份理智和清醒,特別是那一份羞慚。眾所周知,身在官場中的人難免有為人不誠,言不由衷之通病,巧言令色、阿諛奉承更是無處不在,更何況曾國藩出於權利的頂端,他此時還能存有自省、羞愧之心,真的是可以成為人們學習的模範。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大意就是讓人時刻反躬自問,檢查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哪裡做的不對,以便多加改善,提升自己的修為,由此得知,反躬自省不但是修身的必經之路,也是為人處世必學的一門功課。

可是現代社會的人們不但不懂得反躬自省,反而怨天尤人,雙眼都被利益所蒙蔽,有一首名為《解人頤》的詩生動的描寫了人類貪慾的心理: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兩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要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永不知足是人類最大的弱點,夫子早在《論語》中講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就是,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著樂趣,不是用道義而得來的富貴,我看來好像漂浮的白雲。此句的中心思想便是視身外之物如浮雲,清貧仍不改其樂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國學界千百年來始終沒有一個定論的“孔顏樂處”,他們到底樂什麼?而生活在今天富足社會的我們卻絲毫體會不到物質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幸福,人的私慾在漸漸膨脹,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宋代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都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人心中的貪、嗔、痴、慢都在阻礙善性的發揚,孰不知只有不為物累,才能高風亮節。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知足常樂的故事:明朝時,江西金溪有一個人叫胡九韶,他的家中比較貧困,每日努力教書、耕作,也僅能餬口。但是他每天日落時總要到家門口焚香叩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日清福。他的妻子笑著說:“我們一日三餐都是菜粥,走怎么能稱得上是清福呢?”他則說:“我要慶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災禍,而且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安居樂業,沒有挨餓受凍,還要慶幸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又是什麼呢?”

清心寡欲是人生的一種態度,一種道德修養,但不是看破紅塵,無所作為。顏回雖然清心寡欲,但一直潛心修學,鑽研儒家學問,他在紛亂複雜的環境中保持著一顆不被名利污染的心,而且一直在學些,在進步,在推行和實行“仁”的思想,他有理想,也有追求,活的充實而又自由。我們也應當學習這種不求富貴、寡慾清心的心態,努力修身、力行聖賢之道,在今後的學習中向著理想奮鬥,並在今後為國學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悅讀國學,修德增識”主題演講稿:百善孝為先
感恩祖國學生愛國演講稿:因為有你,才有我們
5月中旬國旗下的講話:愛護自己的身體,均衡營養(中國學生營養日)
國學進校園讀書會上的發言
國學智慧
關於端午節的演講--泰國學生
國學班家長會發言簡稿
建設幸福中國學生演講稿
紀念129愛國學生運動講話稿
國學經典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