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的佘太君在《五世請纓》全劇有三次出場,因情境不同而致情緒不同,步伐速度、台步樣式、動作力度都區別很大,<壽堂>突出喜氣滿懷,<校場>突出意外和氣憤,<出征>則突出豪情壯志。加上不同的裝扮不同的道具,顯現出多樣化的舞台造型,增加人物視覺美感。
《五世請纓》中佘太君披掛出征,檢閱三軍時充滿了讚許,我也是將老人的生活動作借用之放大之:背向觀眾雙手伸展斗篷、仰視帥旗,撒開斗篷後雙掌頻抖,頓首震翎,此處無聲勝有聲,觀眾深明老太君的心境,那是她看見帥旗的無限感慨!動作幅度較大,造型誇張、美化。當佘太君看見隨她出征,並將用之殺敵的令公寶刀時,高揚水袖的“雙叫頭”採用了超越老旦行當的身段,用老生台步向寶刀移動,直到抓過刀來,大陣勢的挽握振抖等,表示雖已百歲但氣力不減、氣度不凡。還有老太君最後的上馬動作,用老生的身段,雙腳小開步,雙膝微屈,雙手微抖,表示撫摸戰馬,似與老馬進行交流,然後接過馬鞭,左腳單立墊步,轉身微彎身腰,再勒著韁繩亮相凝神,既有女帥之英武,又有老人之滄桑,耐人尋味咀嚼。
四、尋找與觀眾的對應關係。戲曲美最終要在觀眾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戲曲表演中的任何原則,都必須在舞台實踐中接受觀眾的檢驗。前邊提到的依據性格和誇張變形也好,程式化、生活化也好,統統得叫觀眾承認。一個演員應該努力尋找和觀眾的對應關係,形成默契。所以我在演出時,非常注意劇場效應觀察情緒變化,戲下來後認真琢磨,久而久之,它可以從觀眾神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觀眾顯示倦意了,那是你節奏感不強,太“溫”了,觀眾顯示迷惘了,那是你交待不清楚,他理解困難,根據這些不斷矯正補充自己表演的失誤和不足。
表演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但只要掌握幾項原則,基本上可以得到觀眾認可。
自然,戲曲藝術是一個豐富的寶庫,我所掌握和擷取的僅滄海之一滴,而這一滴也遠遠沒能盡善盡美。在今後的藝術道路上更要虛心學習,挖口深井,大膽實踐,取得更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