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寫演講稿和演講注意事項

手勢語言大致分四類,1、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體化的手勢為感情手勢。2、模形狀物,給聽眾一種具體、形象感覺的手勢叫形象手勢,也稱圖示式手勢。3、指示具體對象的手勢稱為指示手勢。4、表示抽象的意念的手勢叫象徵手勢。

2.演講時的姿勢

演說時的姿勢(posture)也會帶給聽眾某種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縮縮的印象。雖然個人的性格與平日的習慣對此影響頗巨,不過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講的姿勢,即所謂“輕鬆的姿勢”。要讓身體放鬆,反過來說就是不要過度緊張。過度的緊張不但會表現出笨拙僵硬的姿勢,而且對於舌頭的動作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決竅之一是張開雙腳與肩同寬,挺穩整個身軀。另一個決竅是想辦法擴散並減輕施加在身體上的緊張情緒。例如將一隻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觸桌邊、或者手握麥克風等等。

演講站姿有以下幾種:

(1) 前進式:這種姿勢是演講者用得最多,使用最靈活的一種站姿。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前腳腳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側斜,兩腳延長線的夾角成45度左右,腳跟距離在15厘米左右。這種姿勢重心沒有固定,可以隨著上身前傾與後移的變化而分別定在前腳跟與後腳上,不會因時間長而身體無變化不美觀。另外,前進式能使手勢動作靈活多變,由於上身可前可後,可左可右,還可轉動,這樣能保證手做出不同的姿勢,表達出不同的感情。

(2) 稍息式:一腳自然站立,另一隻腳向前邁出半步,兩腳跟之間相距約12厘米左右,兩腳之間形成75度夾角。運用這種姿勢,形象比較單一,重心總是落在後腳上。一般適應於長時間站著演講中的短期更換姿勢,使身體在短時間裡鬆弛,得到休息,一般不長時間單獨使用,因為它給人一種不嚴肅之感。

(3)自然式:兩腳自然分開,平行相距與肩同寬,約20厘米為宜,太平會影響呼吸聲音的表達,太迂則顯得拘束。此外還有立正式、丁字式等。

演講者站姿規範如下:

(1)脊椎、後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挺起。

(2)兩肩放鬆,重心主要支撐腳掌腳弓上。

(3)挺胸,收腹,精神飽滿,氣息下沉。

(4)腳應繃直,穩定重心位置。

3.演講時的視線

在大眾面前說話,亦即表示必須忍客群目睽睽的注視。當然,並非每位聽眾都會對你報以善意的眼光。儘管如此,你還是不可以漠視聽眾的眼光,避開聽眾的視線來說話。尤其當你走到麥克風旁邊站立在大眾面前的那一瞬間,來自聽眾的視線有時甚至會讓你覺得刺痛。

克服這股視線壓力的秘決,就是一面進行演講;一面從聽眾當中找尋對於自己投以善意而溫柔眼光的人。並且無視於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視線投向強烈“點頭”以示首肯的人,對鞏固信心來進行演說也具有效果。

4.演講時的臉部表情

演講時的臉部表情無論好壞都會帶給聽眾極其深刻的印象。緊張、疲勞、喜悅、焦慮、等情緒無不清楚地表露在臉上,這是很難藉由本人的意志來加以控制的。演講的內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總覺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縮縮,演講就很容易變得欠缺說服力。

控制臉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頭”。人一旦“垂頭”就會予人“喪氣”之感,而且若視線不能與聽眾接觸,就難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另一個方法是“緩慢說話”。說話速度一旦緩慢,情緒即可穩定,臉部表情也得以放鬆,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夠為之泰然自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