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口才的9個好方法

無論是演講、說話、論辯都需要有較強的組織語言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張懸河之口,組織語言的能力是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畫或一個景物作為描述的對象。第一步,對要描述的對象進行觀察。比如,我們所要描述的對象是“秋天的小湖邊”,那么我們就要觀察一下這個湖的周圍都有些什麼,有樹?有假山?有涼亭?還有遊人?並且樹是什麼樣子,山是什麼樣子?涼亭在這湖光山色、樹影的襯托下又是個什麼樣子,這秋天裡的遊人此時又該是一種什麼心情呢?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你的心去體驗。只有有了這種觀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礎。第二步,描述。描述時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要有順序地進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點進行描述。語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萬不要成流水賬,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語言,儘量生動些,活潑些。要講點順序,不要東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東西,讓人聽了以後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個什麼景物。描述的時候允許有聯想與想像。比如,你觀察到秋天的湖邊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孤獨地坐在斑駁陸離的樹蔭下,你就可能有一種聯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爺爺,也可能想到這個老人的生活晚景,還可能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個詩句……那么在描述的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一切都加進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實、生動。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詞,我們也是從戲劇、電影中借用來的。是指演員扮演的戲劇或電影中的人物。我們這裡的角色,與戲劇、電影中講的角色,有著相同的意義。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們學演員那樣去演戲,去扮演作品中出現的不同的人物,當然這個扮演主要是在語言上的扮演。

其方法是:

①選一篇有情節、有人物的小說、戲劇為材料。

②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分析,特別要分析人物的語言特點。

③根據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誰最能準確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④也可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以此培養自己的語言適應力。

這種訓練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語言的適應性、個性,以及適當的表情、動作。

這種訓練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別於對朗誦的要求。它不僅要求聲音洪亮,充滿感情,停頓得當;還要求能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動作和表情。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訓練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只要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么我們就會成功。

(8)講故事法

同學們或許都聽過故事,但是不是都講過故事呢?講故事看起來很容易,要真講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說:“看花容易,繡花難”呀!聽別人講故事繪聲繪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聽起故事來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飯、睡覺,可是自己一講起來,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乾乾巴巴,毫無吸引力。因此,講故事也是一種才能,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講好的。學習講故事是練口才的一種好方法。

講故事,可以訓練人的多種能力。因為故事裡面既有獨白,又有人物對話,還有描述性的語言、敘述性的語言,所以講故事可以訓練人的多種口語能力。

這裡的方法是:

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節性是十分強的,而且故事的主題大都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在講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們要講《皇帝的新衣》這個童話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幾個人物,以及他們的性格,然後把國王的愚蠢無知,騙子的狡詐陰險,大臣的阿諛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無邪都用語言表現出來,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

②掌握故事的語言特點。故事的語言不同於其他文學形式的語言,其最大的特點是口語性強、個性化強。所以當我們拿到一個材料的時候,不要馬上就開始練習講,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適合我們講的故事。這個工作你可以請老師或爸爸、媽媽幫你做。

③反覆練講。對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練講。通過反覆練講達到對內容的熟悉。最後能使自己的感情與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性格,語言生動形象。

另外,邊練講,還要邊注意設計自己的表情、動作。看看你講故事時的表情、動作是不是與你講的內容相一致。

其要求是:①發音要準確、清楚。平舌音、翹舌音、四聲都要清楚。最好能用國語講。②不要照本宣讀。講故事是不允許手裡拿著故事書照著念的,那樣就成了念故事了。講故事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