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委婉的語氣使對方知趣妙招

1、說話聽聲,鑼鼓聽音

生活中有大量的話不用直接說出來,話裡帶出來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來表達。於是便有一語雙關、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等旁敲側擊的藝術性語言。

1952年,正在蘇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將去蘇聯其他城市訪問。蘇共總書記動列日涅夫到莫斯科機場送行。正在這時,飛機出現故障,一個引擎怎么也發動不起來。機場地勤人員馬上進行緊急檢修。尼克森一行只得推遲登機。

勃列日涅夫遠遠看著,眉頭越皺越緊。為了掩飾自己的窘境,他故作輕鬆地說:“總統先生,真對不起,耽誤了你的時間!”一面說著,一面指著飛機場上忙碌的人群間:“你看,我應該怎樣處分他們?”

“不,”尼克森說,“應該提升!要不是他們在起飛前發現故障,飛機一旦升空,那該多么可怕啊!”尼克森的話里有辛辣的諷刺、澀澀的挖苦、無聲的指責,而這些卻是以貌似誇獎的話傳達了出來的,聽了這話,除了苦笑,還真什麼也說不出來:人家可沒有任何難聽的話,何必落個“自作多情”,“神經過敏”的把柄呢。不過,多練習“解話”、“接話”的功夫可提高你表達言外之意的本領。

接話很簡單,可以回答,可以附和。解話似也不難,除了直言明意易於理解外,“聽話聽聲,鑼鼓聽音”也能幫你聽出言外之意來。但在實際交談中,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解話準確、接話恰當的。

接話的正確與否,除了說話者自身的修養及駕馭語言的能力外,很大程度還取決於“解話”的準確與否,切不可小看“解話”錯誤,這不僅是製造幾個笑話的小事,還影響到人際交往是否會產生矛盾和誤會。

有時也許別人會忽略你的信息,因為他們沒有抓到你話中的真意。我們先來說一則誤解的故事,希望以後你和他人溝通時,能讓人明白你這話是對他說的。

小強尼對老師說:“我不想嚇唬人,不過我爸說,如果我的成績再不進步的話,就有人要挨一頓打了。”

誤解的可能性要求我們在表達的時候,不但要注意字面表達是否得體,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會話隱涵是否恰當。例如,有一句流行的廣告詞“嘉士伯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模仿此句的廣告詞也有不少)。有人認為這句廣告詞說得比較實在,沒有誇大其辭,但如果我們從會話隱涵的角度來看,毛病就出現了。根據量的準則,該句話涵“嘉士伯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意即“嘉士伯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顯然這是廣告主和作者所不願意接受的無用話涵。再以日常生活為例,假如你到朋友家做客,千萬不能對食物或玲瓏精品大加讚美,例如不能說“這瓶酒真好,我見都沒見過”、“這打火機挺漂亮的”等等,否則作的朋友會以為你想喝酒或索要禮品了。

不過,萬一你說了一句含有無用活涵的話語,那也不必驚慌失措,因話涵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可消去性。據英格蘭語言學家蓋上達的論證,話語的字面所斷定的內容要強於它的會活隱涵,因此可以用話語本身來消去會話隱蔽。我們把上面的例子引申一下,當你在朋友家做客,貿然說出“這瓶酒真好,我見都沒見過”時,你的朋友定會認為你想喝這瓶酒,因為這句話語本身就有“想喝這酒”的話涵,但這時你也不必驚慌,你可以把語氣轉一轉:“可惜我沒有喝酒的口福,我對酒精過敏。”這樣便會消去此話涵,從而讓你的朋友如釋重負。

2、暗藏釋說,以柔克剛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罵別人,聽話人當然很容易能聽出來,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會話隱涵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去。據說,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提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這裡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里有活,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商人自討沒趣。

在交際場合,遇到小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我們可採用以下策略:

①以牙還牙。及時巧妙地抓住對方講話內容中的漏洞反戈一擊,來揭露醜惡,戲弄無知,回擊惡意的挑釁,以解脫作的窘境。安徒生十分簡樸,曾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個過路人取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隨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一生敏捷的安徒生這一答話,就是沿用對方譏笑話的句式來譏笑對方,使旁觀者痛快淋漓,覺得酣暢。

②以退為進。有時在交談中,表面退縮,實則是為了更有力的反擊,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先把手往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古代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因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諷:“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說:‘齊國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人們摩肩接踵,怎么會沒有人呢?”楚王繼續挪揄道:“既然人這么多,怎么派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說:“我們齊王派最有本領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裡,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裡。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國來了。”幾句話說得楚王面紅耳赤,自覺沒趣。這個故事中晏子的答話就是採用以退為進之法,貌似貶自己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國,這是一退”,實則是譏諷楚王的無能,這是“進”,以退為進,綿里藏針,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