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故里景區遊覽導遊詞

陳毅故里景區位於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勞動鎮舊居村,距縣城15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三級博物館、四川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陳毅故居始建於清代乾隆初年,為木質穿榫結構的三重堂四合院,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6間,於1981年修復並對外開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陳毅故里景區遊覽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用。

陳毅故里景區遊覽導遊詞

樂至縣城西北沙公里的勞動鄉,原名薛苞鎮,山水鍾靈,風景秀麗,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元帥的故鄉。這方水土孕育了這位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也留下了他許多閃光的故事。如今,樂至人民為緬懷和紀念陳毅元帥,己將故居修葺一新,增建了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並將勞動鄉西起陳家祠,東至薛苞鎮,北到官帽山,南迄廟子坡方圓約2平方公里的範圍,闢為"陳毅故居風景區",供人們瞻仰和遊覽。

陳毅故居

陳毅故居是一座具有濃厚的川中鄉村民居特色的三重堂四合院木質結構瓦房,占地750平方米,加上四周園子占地6050平方米。在這座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年 (公元1740年)的古樸民居中,1920xx年1年8月光日,陳毅元帥就誕生在這裡。1980年8月,樂至人民政府為紀念陳毅元帥,將故居修葺一新,同年 10月正式對外開放,並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愛國主義和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故居大門上懸掛著"陳毅故居"金漆大字匾額,兩側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撰寫的楹聯:"直聲滿天下,殊勛炳世間"。這是對陳毅元帥一生的精當評價,是對這位敢於直言,剛正不阿,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偉人的高度讚揚。

跨進故居大門,來到前院,兩側是花圃。這裡過去是盛夏納涼的地方。院中有尊漢白玉陳毅與夫人張茜的石雕像,是四川美術學院郭先昌等三人合作設計製作,由重慶市委、市政府1990 年贈給故居紀念館的。

進入第一重堂,這是過去陳家會見客人的廳堂,如今這裡存放著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悼念陳毅元帥手書的輓詩以及全國著名書畫家創作的陳毅詩意畫和書寫的陳毅詩詞。廳堂旁的側房是碾房,裡面的石碾,是陳家碾米、磨麵所用。

進入第二重堂,中間是露天天井,兩邊是廂房,過去是陳家的客房。由二重堂再向後進入第三重堂,這裡是陳家的內眷住房。也是陳毅出生地和少年時期食宿、學習的地方,陳列著陳毅使用過的用具。中間大廳是陳家就餐的地方,兩側是住房。左側是陳毅父母住宿的房間,木床、床凳、蚊帳等都是原物。1901 年8月26日,陳毅獻出生在這裡。右側是陳毅讀書的地方,桌子、硯台都是陳毅童年的用品。從這裡通向右側院,是陳家養豬的豬圈,左側是陳家的廚房,後院側門通向後山、葬有陳家的祖墓。

祖墓中一座浩命夫人墓令人注目。據墓碑記載,這座墓是清朝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的浩命夫人合葬墓。由此可見,陳家祖輩有人在朝廷做官,官位不小,家眷得到過皇帝的誥封。可惜碑記風化嚴重,究竟是陳家哪一代人士,無法考證。

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

出故居大門前行200米左右,就到了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它建於1986年,占地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是中國古典式庭院建築風格,古樸典雅,美觀大方。

大門掛著"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的匾額。其中鄧小平同志手書的"陳毅故居"四個大字剛勁豪放,令人注目。

進大門正前方,一尊高2.6米,重500公斤的陳毅銅像屹立在院中。這是由四川美術學院郭其祥教授設計,四川省金屬回故利用公司於1988年鑄成的銅像,他右手扶杖,左手挽衣,兩眼凝視前方,風塵僕僕回到故鄉,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陳毅元帥 1959年回收鄉時的形象。院內培植多種名貴花木,假山造型奇巧秀美,名人詩碑型美藝精。內設五個展廳分別展示陳毅元帥青少年時期和生平革命活動的照片,還保存大量的珍貴文物史料,陳列著全國各地的名人題詞書畫等,請大家逐一參觀。

沿陳列館側一條長30米的青松長廊前行,就來到館內的蘭花園、梅花園和桂花園。蘭花園面積550平方米,種植著九十個品種20xx多盆蘭草。梅花園、桂花園面積共3600平方米,植有梅50株,桂樹70多株。置身於園中,滿目清雅,四季流香,象徵著陳毅元帥高潔的情操和詩人的風範。

由陳列大門出來,朝故居方向前行,在楊家灣半坡上,有一座面積550平方米的四合院祠堂,這就是陳家祠。過去,陳氏家族重大活動都在這裡舉行。還在陳毅元帥年少時,他家已經衰敗中落,全家27口人寄居在這祠堂的北廂房。在這裡,陳毅一面勞動,一面苦讀,艱難探索著人生之路。新中國成立後,陳家祠改作了國小,當地百姓把陳毅一家住過的北廂房保留下來,以供人們緬懷留念。由陳家祠出來,沿通往故居的小路行至牛角溝,有座小橋叫"陳家橋"。這是一座古老而袖珍的百拱橋,跨度只 4米,小園拱,橋墩上雕刻著龍頭和龍尾,橋面人行道凹槽深陷;顯示著橋的玲瓏典雅和蒼老古樸。橋旁的老榕樹,蓊鬱蒼勁,和周圍景物互相映襯,景色十分宜人。

陳毅元帥少小離開家鄉,十八歲就到法國勤工儉學。投身中國革命後,數十年戎馬倥傯,國務繁忙,很少再回故鄉,但故鄉人民十分懷念他,一直流傳著青少年時期的故事。今天,我們順著遊程,講講"羊叉河救難""官帽山擊鼓"和"薛苞鎮開發水力資源"的故事。

羊叉河

在陳毅故居風景區內這條河叫羊叉河。它從故居東南流來,經薛苞鎮轉西,在故居北面山下匯入牛角溝。這條河在薛苞鎮至陳家橋一段河床平緩,河水清澈,兩岸樹木蔥鬱。陳毅小時候常來羊叉河游泳。他水性好,當地至今還傳頌著陳毅斗浪解人難的故事。說的是陳毅10歲那年夏天,有一天下了場罕見的暴雨,羊叉河水陡漲,呼嘯奔騰,淹沒了不少房舍、莊稼,洪水卷著一堆堆穀草和房架板沖向下游。這時,從上游衝下來一個大木箱,有些人就想將箱子撈上來據為已有。這時,陳毅和他哥哥也在河邊,他想,誰家遭洪水沖沒都一定很痛心,應當幫他減少損失。他同哥哥一商量,雙雙跳進滾滾的巨浪中,將木箱撈了起來,並交還了物主。鄉親們都夸陳毅兄弟倆斗浪解人難的高尚品質。

在羊叉河南岸,北山山崖處,有一鍾狀巨石,當地人稱石鐘。在羊叉河北岸官帽山梅子坎上,又有一鼓狀巨石,當地人稱石鼓。這兩塊異石奇特壯觀,留下了許多神奇傳說。就說石鼓,高約兩丈多的石岩,下大上小,象橢園形尖柱,頂端上有一坨很大的圓百,很象古時候的戰鼓。石鼓看似搖搖欲墜,卻十分穩固。傳說在很早以前,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梅子坎上突然落下一個響雷,嘩啦啦一陣巨響,一丈多寬、兩丈多高、五丈多長的岩石全部崩塌了,大大小小的石塊滾入河中,阻塞了河道,形成了一片亂石灘,而唯有這塊兩丈多高的巨石依然如故。石鼓上面刻有四句偈語:"百鼓一鳴震四方,鎮妖除邪驅虎狼,誰能敲得石鼓響,榮滿天下金滿倉 "。據說這百鼓原是天宮裡的一面聚將鼓,它落到人間,是供星宿下凡用,只要一敲響它,就會招來天兵天將。因此,當地許多人都想試一試,可卻無法敲響,明末時張獻忠入川路過這裡,就曾用丈二長的木棒和百斤重的鐵錘敲石鼓,卻也無法敲響。陳毅10歲那年,聽老人們說起這故事,很覺有趣。他想了很久,竟然想出了一個敲響石鼓的法子:在一個月光明媚的晚上,他來到石鼓上,真的將石鼓敲得嘣嘣響。他用的什麼辦法呢?原來陳毅用一尺多長的竹梆來敲石鼓,憑藉竹梆的響聲和擊聲合二為一,發出了雄渾的響聲。陳毅巧擊百鼓之事在當地傳為佳話,鄉親們都誇獎他的聰明機智。

鎮苞薛

樂至縣勞動鄉政府所在地薛苞鎮距陳毅故居約兩公里。這裡,羊叉河將鎮子一分為二,東岸為薛苞鎮的老街部分,西岸是新鎮區,連線舊鎮和新區的是一座1959 年建造的橋。當時,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陳毅元帥,將橋定名為將軍橋。陳毅知道後說,這是勞動人民的功勞,還是叫勞動橋吧。後來,鄉政府也改名為勞動鄉。

薛苞鎮興建年代無法考證,據說,是因東漢建武年間(公元 25—56年)當地出過一位叫薛苞的孝子。在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xx年)設鎮時,就取名薛苞鎮。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1958年為復興人民公社。1959年10月29日,陳毅元帥回故鄉時,建議將復興公社改名為勞動人民公社。薛苞古鎮保護完好,風貌猶存。有薛苞墓及石碑、文廟等珍貴文物古蹟。

在薛苞鎮的羊叉河上有古代筒車遺址。筒車遺址以東300米處,羊叉河北岸有古鹽井遺址,稱張安井。這是古代地勞動人民在此鑿井製鹽留下的物證。鎮上還有陳毅元帥牽頭修建的水碾、水磨、水輪軋花機舊址。陳毅元帥的家鄉過去是個窮山村。1921 年,陳毅從法國回來,在國內從事革命活動期間,為改善家鄉勞動條件,他親自設計,並與鄉親們共同製造安裝了水碾、水磨,利用羊叉河水的動力為鄉親們碾米、磨麵。他看到鄉里有清朝年間漢陽造的軋花機,機身笨重,以人的腳踩為動力,一天下來,軋不完100斤棉花,便想到,為啥不用羊叉河為動力來帶動機器軋花? 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齊聲稱好,並請陳毅當 "掌墨師",來研製這個"洋行頭"。

動工時期,忙壞了陳毅。為了修水槽子,他親自看水路;為了做流水衝動的大木輪子,他親自打墨畫線,認真把握設計和技術關鍵,親自參加製作,以保證萬無一失。在十多個石、木匠齊心協力的努力下,不出十天,水力帶動的軋花機裝好了。一股水桶大的流水,沿著水槽直衝而下,沖得木輪子飛轉起來,再用皮帶傳動,五架軋花機連成一排,一齊轉起來,鄉親們高興得齊聲歡呼。就這樣一來,一架軋花機,一天就可以扎200多斤棉花,節約4個勞動力,大家都稱讚陳毅為家鄉辦了一件大好事。如今,水輪軋花機保存在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內。

陳毅元帥光輝的革命一生,歷史已有定論。我們緬懷他、紀念他,今天來瞻抑他的故居,我想不僅是為了表示對陳毅元帥的深深崇敬,而且還為了學習他那光明磊落的胸懷和志趣高潔的品格。這也正是我們保護好陳毅故居和設立文物陳列館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