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中獲得使用實例的技巧

當眾講演是一門精緻的藝術,必須謹遵修辭法與優雅的原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哪個人是天生的大眾演說家, 那么我們如何在演講中獲得使用實例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在演講中獲得使用實例的技巧,希望能夠幫到你。

在演講中獲得使用實例的技巧

1. 使演講充滿人性化

如果在談話里,你老是談事情或觀念問題,就很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厭煩;但當你的談論涉及人的問題時,絕對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每一天,在全國的土地上,那些隔著後院的籬笆,或者在餐桌上,都有幾百萬人進行著交談——大部分人在談論什麼呢?答案是——人。這個說,某某太太做什麼事;那個說我看到誰誰幹了什麼事,或者某人又發了一筆“橫財”等。

所有雜誌上的小說,大都是以這種方式為基礎。那些作者,開始都用盡方法使讀者喜歡故事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讓他們去追求在一起的夢想,但是他們會讓通往夢想的路充滿艱辛,然後再描述男主角或女主角如何經過奮鬥而終於達到了自己的願望。

一個人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對自己的夢想和目標進行艱苦的奮鬥,最終獲勝這類故事,一向都是最能激動人心的,最能吸引人們興趣的。曾經,一位雜誌編輯對我說,任何人真實的以及他隱私性的生活都是很有趣的。如果某個人經歷了掙扎與奮鬥——只要把他的故事準確地說出來,就會引起人們的興趣。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當然,這種富有人情趣味材料的最豐富的源泉,正是來自自己的生活背景。不要因為覺得不該談論自己,便躊躇著不敢述說自己的經驗。只有在一個人滿懷敵意、狂妄自大地談論自己的時候,聽眾才會起反感。否則,聽眾對演講者述說的親身故事是興趣極大的。親身經驗是抓住注意力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

2. 說名道姓,使演講個人化

如果講故事的時候,中間要提到某個人,無論如何,能講出他的名字最好。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最好杜撰一個假名。就算你使用的像“史密斯先生”或“喬·布朗”等不具個人特性的名字,比使用“這個人”或“一個人”能使故事更生動。姓氏人名具有認證和顯現個體的功能,就像魯多夫·佛蘭奇指出的一樣:“沒有什麼能比名字更增添故事的真實性了。隱姓埋名,最虛假不過。想一想,如果故事裡的主角沒名沒姓,會成什麼樣子?”

所以,只要在你的演講中使用了具體的名字與個人的代稱,你的演講就會有很高的可聽性,因為它已經具備了人情味這可貴的要素了。

3. 明確——使演講更細節化

關於這一點,你也許會說:“我怎么知道在我的演講里有沒有足夠的細節呢?”有個方法可以幫你測試一下。準備演講時使用新聞記者寫新聞故事時所遵循的“五何公式”:何時?何地?何物?何事?何因?如果你依照這個公式來準備,你的舉例便會多姿多彩、充滿生趣。讓我舉一個自己的趣事來加以說明。這則趣事曾經刊登在《讀者文摘》上:

離開大學後,我有兩年在鐵甲公司做銷售員,一直在南達科他州四處跑。經常搭乘運貨卡車來完成我的旅途。一天,我在萊德菲爾被耽擱了,兩小時後才能搭上一列南行的火車,其中,我有兩小時的等待時間。由於不是我負責的區域,所以沒有辦法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推銷工作。另一方面,一年後,我就要上紐約的“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去讀書,所以我決定利用這段空閒來練習說話。我走過車場,開始演練莎士比亞《麥克白》里的一幕。我猛地舉起雙臂,一邊充滿戲劇性地高呼:“我眼前所見是匕首嗎?它的把手正朝向著我。來吧,讓我握著你,我抓不著你,但我依然能看見你!”

當我正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時,四名警察突然朝我撲來,問我為什麼要恐嚇婦女。我大吃一驚,就算他們指控我搶劫火車,我都不會有這么驚訝。警察告訴我,有個家庭主婦,在一百碼開外她家的廚房窗簾後面一直看著我。她從沒有見過這樣奇怪的行為,便打電話給警方。他們到達時,剛好聽到我在兇悍地講著關於匕首的事。我告訴他們,我是在“演練莎士比亞”。但是他們不信,直到我出示了鐵甲公司的訂貨簿以後,他們才放我離開。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請注意,這則趣事怎么樣體現了那五何公式里的各個要素。

自然,細節過多又比沒有細節更糟。人人都曾經有被冗長、膚淺而不切題的細節搞得煩不勝煩的經歷。注意看看,我在敘述自己在南達科他州萊德菲爾鎮幾乎被捕的事件里,對每一個要素都是進行簡明扼要的敘述。如果演講中全是亂七八糟的雞毛蒜皮般瑣碎的事,聽眾必然會不耐煩從而分散注意力,這就抹殺了你許多精彩的言論。一個人在演講中遇到的最糟糕的事,莫過於讓聽眾失去興趣。

4. 利用對話,使演講充滿戲劇化

假設,你要舉例說明自己如何利用人際關係的原則,成功地平息了一位顧客的憤怒,可能會這樣開始:“前幾天,有個人走進我的辦公室。他非常憤怒,因為前一周我們送到他家裡去的機器操作不靈。我對他說,我們將竭盡所能彌補我們的失誤。過了一會兒,他便平靜下來,對我們全心全意要把這件事情做好顯得很滿意。”這個小事件有個優點,它十分詳細——可是它缺少姓名、特殊的過程,以及缺少最緊要的、能使這件事活生生呈現眼前的真實對話。

當然不是事事都要把對話加進演講里去的。你應該看出,上面摘錄中單引號里的對話,有很強的戲劇性。如果演講者還能模仿一下,把原來的聲調語氣表現出來,對話就更有效果了。而且,對話是日常生活中的會話,會讓演講更加真實可信。它使你聽起來像個有真情實意的人,是在隔著桌子說話,而不是個學富五車的老學究在學會會員面前宣讀論文,或是個大演講家在往麥克風裡窮吼。

5. 展示演講的內容,使其視覺化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知識,是通過視覺印象被我們接收的。這無疑說明了電視之所以成為廣告與娛樂的媒介,而且收效宏大廣闊的原因。當眾講話也是一樣,是一種聽覺藝術,也是一種視覺藝術。

用細節來豐富演講,最好的方法是在其中加入視覺展示。也許,你花費數小時只是為了告訴我如何揮動高爾夫球桿,而我卻可能感到厭煩。可是,如果你站起來表演把球擊下球道時該怎么做,我就會全神貫注地傾聽了。同樣地,你如果用手臂和肩膀來形容飛機危險時飄移不定的情形,我肯定會關注你如何死裡逃生。

拓展:演講前必須做的準備工作

一、恰當的準備技巧

1、知識素養準備:

演講者的知識積累、興趣愛好、閱歷修養與演講的成功有著緊密的關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演講者感到演講的最大困難在於沒有演講材料。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做有心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廣泛地閱讀、收集、積累材料,上下、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都要學習,同時加強自我的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修養。這是一個長期、瑣碎而複雜的工作。

2、臨場觀察準備:

演講者要儘快觀察、熟悉演講現場,及時收集捕捉現場的所見所聞,包括現場環境(時間、地點、場景布置)、聽眾、其他演講者的演講等,以確定自己的話題,增加演講的即興因素。

3、心理素質準備:

既然是有感而發,就要有穩定的情緒,有十足的信心,有必勝的信念,這樣才能保證思路通暢,言之有物,情緒飽滿,鎮定從容。

二、快速思維的技巧

臨場性決定了即興演講者必須具有較強的快速思維能力。快速思維即快速組織內部語言,實際上就是一個快速創作、打腹稿的過程。其技巧主要表現為:三定、四思、五借。

三“定”:定話題、定觀點、定框架

四“思”:逆向思維、縱深思維、發散思維、綜合思維

五借:借題發揮、借人發揮、借物發揮、借事發揮、借景發揮。“借”的東西很多,“五借”是泛指。它要求演講者要善於觀察現場,獲取信息。

三、表達技巧(四種技能、五個注重)

四種表達技能:

1、散點連綴:在即興演講前緊張的選材構思時,人的頭腦中會出現很多散亂的思維點,演講時要捕捉住這些思維點,從這些點的關係中確定一個中心,並用它連綴這些點,與主題無關的全部捨去,當表達網路形成後,就可以開始講話了。那一世範文網

2、模式構思:用我們前面所講的兩種模式作框架,使自己的表達有條理。

3、擴句成篇:即開門見山的構思方法。但也要將思維的路線理清,注意邏輯明晰。

4、借ⅹ發揮。即前面講的“五借”。“借”了之後要擴充成句成篇。

五注重:

1、注重開頭,引人入勝;注重結尾,耐人尋味;

2、注重內容,言之有物,機敏幽默,蘊含深刻;

3、注重語言形式,以口語短句為主,巧用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覆等修辭手法;注意過渡詞、句、段的使用,加強銜接;防止語言陋習,不用粗話、碎屑語和方言。

4、注重語調有激情,把握好語調的抑揚起伏;

5、注重演講者的形象,防止不良陋習。

四、演講內容要具體

幾年前,一個哲學博士和一名流動小攤販一同參加了我在紐約的一個訓練班。這位哲學博士在大學裡當教授,溫文爾雅;另一個是街旁的流動小攤販,他年輕的時候曾在英國海軍待過,豪爽而粗獷。令人奇怪的是,在這個演講訓練班的學習過程中,那位流動攤販的演講,卻遠比這位大學教授更能吸引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位大學教授用漂亮的辭彙發言,他的颱風文雅,講話條理清楚;但是他缺少了演講的一個重要的元素:具體化。他的談話不明確,太過空泛。而那位流動攤販,正好相反。他一開口就立即抓住問題的核心,演講的內容很明確,而且很具體、很實在。加上他充沛的男子漢活力,以及新奇的詞句,便使他的演講十分動人。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因為它明顯地代表了大學教授或流動攤販的典型,而是因為它可以具體說明,只有說話具體而且明確的人——不管他的正式教育程度如何——才會具備吸引別人興趣的能力。

這項原則非常重要,因此我要繼續用幾個例子加以說明,把它深深地刻印在你的腦海中。希望你能永遠記著它,絕不把它忘記。

五、將題材規劃在一定的範圍內

選好要演講的題目,第一步就是要確定自己要演講的題目所涉及的範圍,並且牢記不超出這個範圍,不要去想講一個無所不能的話題。曾經有一個年輕人想講兩分鐘,可是講的題目竟然是《公元前520xx年的雅典至韓戰》,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他才講完雅典城的建造,時間就到了。他想在一場談話中概括很多東西,最終失敗得不明不白。當然,這是極個別的例子。我曾聽過許多演講,都因為範圍不確定,結果因為同樣的原因——涵蓋了太多的內容和論點,從而無法抓住聽眾的注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注意一連串單調的事實。如果你的演講聽起來像是世界年鑑,你就無法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很久。選個簡單的題目,例如《黃石公園之旅》之類的題目,多數演講者都會十分熱心的,對於園中每個景色都想說上一些,不肯放棄半點東西。這樣聽眾就會被帶著,匆匆忙忙,從這一點奔到另一點。最後,能夠記住的,只是些模糊的瀑布、山嶺和噴泉。如果演講者把自己限定在公園的某一方面,例如野生動物或是溫泉,這場演講就會變得令人難以忘懷。這樣講,可以有時間描繪生動的細節,得以把黃石公園以鮮明的顏色與無窮的變化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聽眾的眼前。

這個道理用於任何題目都一樣,不管講的是銷售術、烤蛋糕、減免稅賦或者是飛彈。開始之前,先加以限制和適當的選擇,把題目縮小到某一範圍之內,來配合自己演講的時間。短短的不超過五分鐘的演講里,只能期望說明一兩個要點而已。長些的,可以放到30分鐘的演講中,演講者如果想在演講過程中講到四或四個以上的主要概念,很少有人會成功。

六、培養準備的能力

做浮光掠影、只涉及表面的演講,要比深入事實、發掘內涵的演講容易多了。但是,選擇容易的路,聽眾獲得的印象就很少,甚至全無印象。題目縮小之後,就要問自己一些問題,加深自己的了解,讓準備更充分一些,最終能用權威的口吻來講述這個題目:“我為什麼要相信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我什麼時候聽過這一點並可以證實沒有錯誤?它到底是怎樣發生的?”

做這類問題所需要的答案,可以提高你這種準備能力。這種力量能使人們集中注意力。據說,植物界的怪傑路德·柏班克種了一百萬種植物品種,只為尋找一兩種最高級的品種。演講也是如此,圍著主題匯集一百種思想,然後捨去其中的九十種。

“我總是蒐集十倍於我所要使用的材料,有時甚至達到百倍,”約翰·甘德不久前這樣說。他是暢銷書《內在》的作者。他說的是準備寫書或演講的方法。

七、演講中多用實例說服聽眾

在《暢達的寫作藝術》一書中,魯多夫·佛蘭奇有一章的第一句是:“只有故事才能真正有趣可讀。”魯多夫·佛蘭奇接著用《時代雜誌》與《讀者文摘》來作為例子,說明這個觀點有多重要。他說,在這兩份雄踞暢銷排行榜首位的雜誌里,幾乎每篇文章都是用純粹的記敘文格式來寫的,慷慨大方地綴滿了趣聞軼事。不可否認,故事在當眾說話中,具有駕馭聽眾注意的力量,和這兩本雜誌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