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鍛鍊口才的經典文章

開口說話的四種境界,讓說話變成了一種藝術,但它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所謂的學問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什麼場合不該說什麼話。這看似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那么,該如何把握箇中技巧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20xx鍛鍊口才的經典文章,供你參考閱讀。

10個小技巧

1.奇思妙語

機智風趣,談吐幽默,靈感的火花常常在隻字片語中迸發。不論走到哪兒,都能給那個地方帶來笑聲,帶來愉快和歡樂。­

2.轉守為攻

心思細密,關鍵時刻能穩住陣腳,應變能力強,攻防之間都能做到隨心所欲,任意切換,不拘一格。這種人還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優點,他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凡事總是先求不敗,再求勝機。》­

3.善於傾聽

一個善於靜靜聆聽別人談話的人,他必定是一個富于思想,有縝密見識和品行、有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中,最先也許不大被注意,但最後必定是最受人敬重的。因為他虛心,所以為每個人所喜歡;因為他善思,所以為每個人所信任。­

4.隨機應變

頭腦反應迅速,像一台高速運轉的電子計算機,在一秒鐘內能正確分析自己目前處境的優劣並設法找到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巧妙應變。­

5.妙語反詰 擴展閱讀《說話做事的110條技巧!學會受益終身》

不僅能說,而且會聽,對對方所說的話能夠抓住機會提出各種問題加以反擊,令對方啞口無言,從而一舉贏得論辯的勝利。­

6.說服力強

優秀而不可多得的外交型人才。對別人的思想、感覺、看法了解得非常清楚,談別人的事如數家珍,能替人指點迷津,並能把那些和他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推倒移開,使談話照著自己設計的方案和計畫向前走。因此,這種人總是最後的贏家。比如我國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就是一位說服能手。

7.談吐幽默

富有幽默感的人不但愉快地做事,更能愉快地說話,走到哪兒,歡樂就散布到哪兒。這樣的人難免有缺點,但由於有情趣,使人歡笑,使人快樂,人人都願意與之相處。幽默型的人,他們很少遵從邏輯的法則,相反經常運用奇談怪論,或類似詭辯的手法,使對方如墜五里霧中。打趣話、俏皮話、笑而不謔的話連續不斷,使舉座為之傾倒。這種才能特別發達的人,總是非常圓活、靈通的聰明人。有幽默感的人,是感覺敏銳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也是笑顏常開的人,胸襟豁達的人。別人樂意與之交往、與之親近、與之為友。­

8.滑稽搞笑

總能以一種調侃的方式,隨心所欲地對一個問題進行自由自在的解釋,硬將兩個毫不沾邊的東西粘連在一起,以造成一種不和諧、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從而在這種因果關係的錯位和情感與邏輯的矛盾之中,產生出搞笑的藝術。­

9.旁敲側擊

和人打交道善聽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老於世故,擅長話裡有話,一語雙關。­

10.軟纏硬磨

性格頑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用軟纏硬磨法,友好地賴著對方的時間,賴著對方的情面,甚至賴著對方的地盤,不答應就是不撤退,不把事情辦成就是不回頭,搞得對方急不得惱不得,最後不得不答應他的要求。

開口說話的四大要素

第一,說話的時機

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時機一定要對。能在最適宜的時機,說出最適宜的話,這才是最會說話的人。否則,如果說話的時機把握得不好,相反,還會給你帶來反面的效果。《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楊修作為曹操身邊一個直接參與機密要務、總領營帳諸事的行軍主簿,在戰事失利的緊急情況下,口無遮掩,自作聰明地從“雞肋”口令中隨意妄猜,並在軍中肆無忌憚散布消極言論,最終落得個被曹操以“亂我軍心”罪處死。楊修空有真才實學,卻因為說話時機不對,而招來“殺身之禍”。擴展閱讀《說話做事的110條技巧!學會受益終身》

那么,什麼時候是說話的最佳時機?比如,在討論會上,什麼時候是最佳發言的機會?如果你第一個發言,雖然能夠給聽眾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況是,因為時間尚早,氣氛難免顯得沉悶,聽眾尚未適應,不太好調動他們的情緒。可是如果到了後邊再講,好處是能夠吸收別人的成果,進行有效的歸納整理,顯得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可是因為時間太晚,很多聽眾都會覺得疲倦,希望儘快結束髮言而不願再拖延時間,因此效果也不理想。根據這些情況,經過研究證明,最好的發言機會是在第二或第三個人發言之後及時切入話題,這樣的效果最好。在這個時候,說話的氣氛已經活躍起來,如果你不失時機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

孔子曾在《論語•季氏》里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有3層意思:一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做急躁; 二是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三是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貿然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選擇時機,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同時更是發揮說話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對方對你所談的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你的話才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事實證明,說服他人的最佳時機是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由於勞累、不順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他們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第二,說話的場合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其丈夫阿爾伯特相親相愛,感情和諧。妻子是一國之君,整天忙於公務和應酬,而丈夫卻不太關心政治,對社交缺乏興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經深夜了,她回到臥室,見房門緊閉,就敲起門來。

問:“誰?”

答:“我是女王。”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維多利亞。”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你的妻子。”門開了,維多利亞走了進去。

女王回到家裡,場合改變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宮廷上對著王公貴族說話是一種情形,回家說話應該是另一種情形。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是“不會說話”人的一種拙劣表現。著名作家李存葆說過: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宣傳鼓動不會是長篇大論,有時面對敵人痛罵一聲,回頭向戰友一招手,喊一聲:“有種的,跟我上!”這比宣傳鼓動更有效。這也告訴我們,說話只有根據場合,靈活運用語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場合不同,氛圍不同,人們的心情也不同,他們對一些問題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會不同。同樣一句話,在此場合被認為合理、有見解、在彼場合則可能引起人家的厭惡和反感。構想一下,我們跟一個六七十歲的貧苦老農交流時大談網路、信息高速公路會是一個什麼情形,我想這位好農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麼,說不定還會認為你腦子有毛病。這就叫“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拿什麼鑰匙開什麼鎖。”擴展閱讀《教你10步,讓你更有說服力》

第三,說話的對像和身份

我們都知道有一條成語叫“對牛彈琴”,它諷刺的就是“說話不看對象”。琴彈得再好,對牛也沒有任何意義。說話也一樣,不看人說話也沒有任何作用,有時還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殺身之禍。要了解聽話者的身份、年齡、職業、愛好、文化修養等諸多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我們所說的話才有意義,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據說古代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魏明帝覺察之後,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為了攬過局面,告訴許允:“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因為她深知跟xx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只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確實很稱職,於是不僅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根據是封建王朝制定的個人薦舉的任官制度,許允提拔同鄉一事,不管妥不妥當,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式的絕好例子了。

說話不考慮對象,就等於射擊不瞄準。而關於什麼樣的對象,說什麼話。可以參考鬼谷子《權篇》中說的:“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

第四,說話的方式和分寸

所謂說話的方式和寸,就是同一件事,你會選擇說哪一段,站在哪個角度說,比如,你太太炒菜,四個菜中只有一個好吃,你吃飯的時候會說那三個不好吃,還是說那一個好吃呢?一定是說那一個好吃,因為你說那三個不好吃也沒有用,再說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樣清楚,為什麼要說呢?擴展閱讀《性格內向的人如何鍛鍊口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後,有兩個從前的窮朋友來見他。因兩人的話說得不一樣,兩人的命運也各不一樣。第一個人被引進宮內,他一坐下便指手劃腳地說:“我主萬歲!皇上還記得嗎?從前你和我都替財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蘆花盪里,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裡,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咽進肚裡去。”朱元璋聽了他的述說,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為了保住體面,他把臉一沉厲聲喝道:“哪來的瘋子,替我亂棍打出去!”

這個抱頭竄出的倒霉蛋,去給朱元璋的另一位舊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說了這件事。那個放牛娃泯嘴一笑,說:“你看我去,保得富貴。”於是他大搖大擺走進宮來,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然後敘起舊來:“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蕩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鬥我們大獲全勝。”朱元璋對舊友吹噓的那場戰爭心知肚明,但他卻把醜事說得含蓄動聽,面上有光。又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有難同當時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

對於同一件事,一個人是直通通地說,結果被推出斬首;一個委婉曲折地說,結果做了大官。話說的方式不一樣,所取得的效果也會有天壤之別。墨子曾回答他的學生子禽說:話說多了有什麼好處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乾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於是都注意它。同樣,在生活中,精闢的見解往往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容易招人生厭。實踐證明,正確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夠給自己增添魅力、贏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人,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在不同人場合,面對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事件,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所以,開口說話不能只照著自己的思路走,要考慮對方對自己說的話是否有興趣,要考慮對方的立場,以及自己的觀點能夠被接受的程度。能看對象說話的人雖不是老實人,但絕對是精明人。一個具有高明演說技巧的人,能夠很快地發現聽眾所感興趣的話題,同時能夠說得適時適地,恰到好處。換言之,他能把聽眾想要聽的事情,在他們想要聽的時間之內,以適當的方式說出來,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才能,這種能夠把握優越時機的人,說話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會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