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演講稿:大班計畫

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又有助於拓展幼兒視野的事物和問題,借鑑方案教學進行生成教育活動,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收集信息,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嘗試,使幼兒通過活動得到滿足,得到愉快的體驗,並在活動中逐漸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

4、開展、“小小新聞”、“小問號”等活動,培養幼兒的關心同伴、生活環境、社會、甚至將來,開闊幼兒眼界,積累知識,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生活;養成願意動腦筋、喜歡探索的好習慣。

5、注重區域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思考與嘗試將區域活動與主題、特色剪紙活動融合,發掘各個活動區活動的教學潛能,注意活動材料的多領域經驗的指向性。在遊戲中有目的、有計畫地投放、變換和調整各類遊戲材料,注意材料投放與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與層次性,科學地評價與指導幼兒,使幼兒學會主動發現並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

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

六、家庭情況:

我班幼兒多數來自農村和外地,其中有好多是隔代領養,爺爺奶奶的文化層次較底,對孩子的教育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平時的百般寵愛,很多孩子是一個小寶兩個樣。家長平時比較重視保育,對學校開展的教育工作還是十分陌生的,所以為了讓孩子幼小銜接的更為順利,我們更為重視“指間心語”版面,引導孩子帶領家長看,讓更多的家長關注孩子,關注教育。並爭取通過電話、來園訪談,上門等多種方式與家長聯繫,達到家園一致共育孩子的目標。

七、家長工作

1、展示《指尖心語》版面,介紹一些科學育兒的知識,及時反映班內一些情況和每周教學內容。

2、利用電話、接送等機會與家長多聯繫,交換情況,進一步做好上門家訪、約談工作,加強家園聯繫、溝通。

3、召開家長會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工作。繼續挖掘家長中的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利用節日開展家園互動活動,使家長更深入的參與到幼稚園教育活動中,與孩子一同分享成長的快樂,使家長與教師間、家長與家長間形成互相探討、溝通、學習的良好家園互動氣氛。

八、子課題研究:

以“快樂的剪紙活動”為抓手,增強幼兒對民間手工藝的了解與表現,,並嘗試將剪紙活動與主題活動、區角活動有機的融合,並在“才藝園”分期展示孩子們的作品,旨在培養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萌發民族自豪感。

由於幼兒在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基礎比較差,所以上學期以臉譜活動為抓手,提高幼兒感受力表現力,感知中國的國粹,增強文化底蘊,使幼兒繪畫的用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學期將結合新課題給予幼兒更多接觸、了解民俗文化的機會,感知民俗民風,感受民間文化並與幼兒的各種活動加以整合,培養幼兒對美的敏銳性,能大膽

表現美,有一定的想像力、創造意識,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

九、環境創設:

1、物質環境:

⑴以人為本,注重幼兒全面發展,師生互動、家園互動、生生互動,繼續積極探索適合大班幼兒參與的環境創設形式。

⑵根據主題、教學內容、季節更換牆飾,創設開放性的環境,如主題牆,展示區等,使之切切實實成為教育幼兒的重要手段。

2、心理環境:

⑴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幼兒成長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形成尊重、信任、友愛、和諧的氣氛,建立真正平等的師生關係。

⑵學會包容,學會諒解,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幼兒,以一種適宜的方式,引導幼兒自主、自願、自覺地去克服自身的不足,獲得主動發展。

十、教育評價:

1、對於每次每項活動,認真做好教育評價工作,及時反思,以便了解教育是否適合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體現活動過程的科學性、有效性。

2、關注每個幼兒自身能力的縱向發展,評價幼兒探索的投入程度,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創造性,活動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

3、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幼兒,全面評價他們的發展,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注重教育過程、發展過程中的差異,並且關注評價結果的差異。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個幼兒的發展現狀,給予他們不同的指導,促進他們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