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我的夢

培養一門興趣愛好,讓自己成為一個會生活的人。大學裡不僅要學會會學習,也要學會生活。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大學的四年時間,培養起一項積極的興趣愛好,這既是為了使我們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也是為我們將來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礎。一個沒有興趣、沒有愛好的人生,該是多么空虛、多么寂寞的人生啊!當然,這裡一定是積極的興趣愛好,有的同學我的愛好是睡覺,是上網,是打遊戲,是喝酒,拜託,這樣的興趣還不如不要。

精讀幾本經典著作,讓自己做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家現在學習的功利性也越來越強。我們在學習時,想到的多是工作,而很少去想哲學、歷史、社會等問題。與此對應的是,一些淺薄粗俗的東西開始在大學裡大行其道。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請來了郭富城,復旦百年校慶的時候請來了劉德華,在演藝圈裡混出點名堂的人輕而易舉里就成為大學特聘教授。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膚淺或者深刻,但是,我覺得大學生有理由讓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如果作為民族的知識精英階層的我們都集體性地淹沒在膚淺、浮躁和低級趣味里,還有誰來思考更深刻更巨觀的問題呢?那么,怎樣做一個思想深刻的人呢?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也就是經典著作。我們同學們喜歡看讀者一類休閒雜誌,或者是情愛一類的小說,這些其實只是一種文化快餐,尋求一時的愉悅和放鬆,對我們幫助並不大。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充分利用學校和學院豐富的圖書資源,多看些經典著作。這裡所說的經典不一定跟專業知識的書,而是說哲學、政治、歷史、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書籍。

結交幾個知心朋友,讓自己做一個有人緣的人。我們同學們現在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人生的第二斷乳期,而我們所處的大學校園又是一個亞社會環境,在這種內外衝突之下,情緒的波動性很大。鬱悶、迷茫、空虛、寂寞,恐怕是同學們常掛在嘴上的詞。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走出自我的狹小空間,多參加活動,多體驗社會生活,多結交朋友。朋友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詞,每個人都會有不同類型的朋友,也許他總是不見影子,在你需要他的時候卻會奇蹟般出現;也許他常常跟你一起瘋一起笑;也許你們互相掛在網上,什麼都不說,卻能感到彼此的存在。你會找他抱怨倒苦水,也會很想跟他分享你的快樂和新鮮事。大學四年,結交幾個知心朋友,同收穫知識一樣,也是一筆重要的財富。當然,交朋結友,不是搞小圈子,排斥異己。我們的室友,我們的同學,尤其是像我們這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小班級,大家天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都非常熟悉,從某種程度上說,都能算得上是知心朋友了。

需要強調的是,掌握一門核心技能、培養一項興趣愛好、精讀幾本經典著作、結交幾個知心朋友,這四個方面並等於大學生活的全部。我提出這四點,是希望大家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個目標意識,找準自己的方向,否則很容易迷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在確定這樣的方向時,我想最重要也是同學最關心的就是:大學裡怎樣學習?

二、大學裡怎樣學習?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第一個問題的具體化,大學裡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學習。怎樣學習呢?我想同學們首先必須得完成高中學習到大學學習的轉變。

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在培養方式上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中學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以學習成績定終身。大學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培養的是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學習成績固然很重要,但僅是一個方面。而且在大學裡,老師不可能像中學時那樣,天天盯著你,監督你學習,講課時,老師也是面面俱到,給你講重點、難點,甚至有的老師還會去壓題給學生。大學則全憑自學,老師上課是他的義務,你聽不聽不在他管理範圍之內,怎樣學習,甚至學習還是不學習,都由你自己決定。這一點,我想同學們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應該清楚了。

大學和中學在學習目標上也有很大的變化。中學時代,一般說來,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考大學,不管是什麼樣的大學。考入大學以後,學習目標就多元化了。每個學生思想是不一樣的,有的希望能夠豐富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有的想繼續學習,考研究生。有的想多掌握一些技能,考一些證書,畢業時候能找一個好工作。還有的學生說我都不知道我要乾什麼,整天無所事事,荒廢光陰。這樣的同學不在少數。有一個比喻,我覺得特別好。說聯考的目標是什麼?聯考目標就像黑暗中一盞燈。你太清楚了那個目標,你往那兒走。一上大學叫天亮了。所以從前那盞燈,已經顯不出那種亮,你看就不清了,很迷茫。大學學習必須要有方向感,要找到自己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定下來之後,並不是意味著一成不變,是可以修正的,但一定得記住這個目標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很多同學往往隨大流,別人乾什麼就跟著乾什麼,今天有同學說要考研,你也想考研,明天有同學說要多拿證書找工作,你也想考證。這種隨波逐流的做法,是做不了什麼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