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女性九大特徵

一、“低”收入女性習慣於忍受低收入

“低”收入女性所以能接受收入較低甚至無法滿足基本需要的工作,通常是因為這種工作能給她們帶來“自由”。我記得在一次輔導課上,一位靠替人打雜(如修剪花木、照顧 孩子、粉刷房子)謀生的女士說:“我一直覺得,高收入的工作意味著我得放棄自由,經常加班。”但實際上,她現在總在抱怨:“我不停地幹活。總在幹活,沒別的。”

高收入女性認為,報酬必須與工作時間相當。但“低”收入女性卻很少想過(也不感興趣)自己的收入也能高上去。高收入女性通常會選擇收入更豐厚的職業,希望自己的工資水漲船高。“低”收入女性卻連想也不敢這么想,不相信自己也可以掙上一大筆。

這樣的話我已記不得聽過多少次了:“我也可以掙得更多?這個問題從來沒想過。”我自己就對人說過這話。我那一代人都是如此。當時,可供我們選擇的職業很大程度上還只限於護士、教師或打字員。即使是今天,大多數女性仍集中在收入很低的“粉領”行業。在這些行業里,低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一半以上的職業女性只能找到傳統上多由女性來做的低收入工作,尤其是文秘和服務性行業。她們也許很少想過這樣做是否明智,更沒想過要向傳統開戰,目光短淺,任人擺布。

有人說過:“腦子裡想什麼,眼睛看見什麼。”錘子的眼睛,看見的肯定是釘子。“低子”收入女性的眼睛,看見的都是荊棘。

對我所接觸的每位女性來說,如果既滿足自己、又不忘責任、不冷落自己所愛的人,這是一個極為艱巨的挑戰。在六位數收入女性看來,不存在什麼自私不自私的問題,這是如何平衡自身需要與社會責任的問題。

二、“低”收入女性總是低估自己的價值

女性尤其容易低估自己,這也正是她們收入“低”於潛能的原因。在眾多大學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同樣一份實驗室的工作,女性能夠接受比男同事低得多的報酬。這一點不因女性前一份工作的收入高低而改變。其根源,按照某些心理學家的說法,是一種“壓抑效應”。

根據最新一期《美國心理學學會雜誌》的定義,壓抑效應是指:在社會上只占少數的人群,在社會精英層面前,往往容易低估自己。弱勢群體會認為,自己的這種弱勢地位是理所當然。看到優勢群體(即男性)的優勢時,女性會認為是本該如此,而不管這種優勢是多么不公平。“”從來如此!“她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實際工作中,這個結論又被一再驗證。她們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不該拿那么多,所以容易接受較低的收入。

對我所接觸的每位女性來說,如果既滿足自己、又不忘責任、不冷落自己所愛的人,這是一個極為艱巨的挑戰。在六位數收入女性看來,不存在什麼自私不自私的問題,這是如何平衡自身需要與社會責任的問題。

三、“低”收入女性即使勞而不獲也心甘情願

“低”收入女性常常付出了大量時間、知識和技能,最後一無所獲。她們想也不想地去乾一些沒有分文報酬的活兒。她們對此太習以為常了,多半情況下,甚至意識不到這些工作竟是無償的。

“有好幾年,我工作得非常努力,比現在一點不差;幹得也很出色,比現在也不差,就是什麼也掙不到。”金融顧問維多利亞。柯林斯回憶起以前當學前班老師的情形。“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我知道了,那是因為我是在白乾,自己還傻乎乎的,不明白為什麼掙不到錢。”

現在的維多利亞與其他高收入女性一樣,不會再讓這類故事重演。她們在工作報酬問題上毫不含糊。當然,如果是公益性活動,她們也願意義務奉獻。但這與幹活謀生是兩碼事。

不幸的是,女性總體上還是大方的奉獻者。社會則樂不可支而又急不可待地剝削著這些自願者。這對女性提高收入是不利的,對女性增加自信更沒有好處。

我有一個劇作家朋友,總幫別人潤色劇本。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從不收取報酬,她嘆著氣說:“我覺得自己沒有信心張口要錢。”剛說完,她馬上又補充道:“其實,老讓我白乾,我也挺煩的。”慷慨不已,必將形成惡性循環,把我們的價值貶得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