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快樂的自己——職場情緒管理的方法

情緒也是如此,看問題的積極方面,可以產生樂觀的情緒;看問題的消極方面,就會產生悲觀的情緒。問題是相當多的人不由自主會選擇悲觀,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調控自己的情緒。發明家愛迪生想從植物體中找出天然橡膠的新原料,做了無數次的實驗。當他在第五萬次實驗失敗後,他的肋手垂頭喪氣地對他說:“先生,我們已經做了五萬次的實驗了,都毫無結果。”“有結果!”愛迪生熱切地叫出聲來:“怎么會沒有結果呢?我們有了不起的發現呀,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有五萬種東西是不行的!”你看,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心情也就自然不同。

所以,我認為:第一,美好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關鍵在於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第二,如果我們自己心中有佛,我們看到的都是佛;如果我們心中有魔鬼,我們看到的都是魔鬼。你的心情是在天堂還是在地獄,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一點兒都怨不得別人。

  三、只看自己擁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

為什麼很多人不快樂、不幸福?就是因為這些人只看自己沒有的,不看自己擁有的。使自己快樂的最佳途徑,就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比,而不要整天只看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實際上,憂愁和快樂只又一步之遙,就看你拿什麼心態去面對。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一群猴子爬樹一樣,往上看,你看到的都是屁股;往下看,你看到的都是笑臉。關鍵看你怎么看,怎么比。向上比,人比人氣死人;向下比,人比人樂死人!

在台灣,黃美廉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她出生時因為一些意外而患上了腦性麻痹,在六歲之前,全身的運動神經和語言神經受到傷害,面部畸形,口水還常常不停地向外流,而且也失去了發聲講話的能力,在旁人的眼裡,她就像是一個醜陋的怪物。但黃美廉沒有讓這些外在的痛苦擊敗她內在奮鬥的精神。國小二年級時,在老師馬怡江的啟發下,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確立了當一位畫家的志向。中學畢業後,黃美廉分別進入了洛杉磯學院和加州州立大學修讀藝術,身體的殘疾絲毫沒有打敗她的信心,反而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意志。在付出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之後,黃美廉最終獲得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而她的畫展也轟動了世界。

有一次演講會上,一個中學生問她:“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難道從來都沒有過怨恨嗎?”

在場的很多人都責怪這個學生提出了這么不敬的問題,擔心黃美廉難堪和受不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不能說話的黃美廉嫣然一笑,十分自然地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這么幾行字:“①我好可愛!②我的腿很長很美!③爸爸媽媽那么愛我!我會畫畫,我會寫稿!④我有一隻可愛的貓!⑤上帝這么愛我!⑥還有……”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掌聲在學生中經久不息。

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誰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不知道自己幸福的人就是最不幸的人。

四、不要陷入“精英”圍城

不少人陷入了世俗成功的“精英”圍城而不能自拔,總想讓別人高看自己一眼,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地位、有身份、有權力、有金錢。越是在意別人的看法越是活得太累。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大家可能都看過了。一個年輕人,為了讓科長和周圍的同事看得起他,就慌稱自己什麼事都能辦,特別是買車票的事,稱自己在火車站有關係,為了冒充自己門路大,有本事,不得不起早貪黑,背著鋪蓋卷在售票處排隊買票。等了大半夜好不容易排隊到了售票視窗,沒有了,沒有辦法只好多掏了200塊錢買了兩張高價票。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可以說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有時候,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幹上一回。

應該說,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是每一個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但是,得到認可的願望一旦達到竭斯底里的地步,或者說要求別人或社會認可的心理需求過分強烈,則會造成精神的沉重負擔和心靈的扭曲。除非我們能夠得到別人的承認,否則我們是默默無聞的,我們就是沒有價值的。——“我們的工作並不重要,那個承認才重要”,這種觀念越長久精神就越痛苦,越努力就越找不到快樂和幸福。西方有句諺語說:20歲時,我們在意別人對我們的想法;40歲時,我們不理會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在意我們。